镬子,是过去黎里农家普遍使用的铁锅,安在农家灶上,灶膛里烧的是柴禾或者树枝等,做饭、烧菜都离不开它。镬子用生铁铸就,口圆底尖,剖面呈抛物线形,有利于聚热,选择这种形状,相信是我们先辈们长期摸索的结果。镬子长时间的烟熏火燎,用过几年后,难免会出现沙眼状的漏洞,漏水透烟,如不及时修补,沙眼状的破洞会不断扩大,最后不堪使用。过去生活艰辛,镬子也很宝贝,从而应生了一种“生铁补镬子”的匠人。
匠人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一只小炉子和一个工具箱,另一头是一只小木板风箱和一只小板凳,匠人一到某个村庄,会边走边喊:“补镬子叻”或者“生铁,补镬子!”,当村上有人拿出需修补的镬子后,他就会驻足停下,找块背风的小场地安置他的工具准备修补,不一会,村上会传遍“生铁补镬子的来了”,有需修补镬子的人家都会主动拿来让其修补。
匠人在修补前,会先检查镬子到底有无修补价值,如能修补,他会先去掉镬子漏洞周边的烟炭锈迹,小心地敲掉破洞四周已经疏松的生铁,作好修补的准备。
匠人先是放正熔铁炉子,小炉子下部有一个小圆孔,圆孔里插上一根一尺半长的白铁敲就的通风管,风管的另一头插在小木板风箱下部的出风口,用工具箱里带来的硬得发亮的煤块,放在小炉里用木柴引燃。他轻缓地、耐心地拉动着小风箱,小炉里的煤块在风力煽动下,冒着青烟、吐着火苗。匠人用坩锅盛着砸碎的生铁块,用铁钳夹着将坩锅放进小炉里正在燃烧着的煤块上,当炉膛里煤块通红无烟时,匠人会加快风箱速度,坩锅里的生铁块很快熔化成液体状。
匠人此时双手戴上石棉手套,右手用耐炎材料看成的小勺,从坩锅勾舀出一滴熔化着的铁汁,将铁汁放在铺着砻糖灰的厚石棉填上,他迅速地用左手托着有铁汁的石棉填,将铁汁从镬子外侧对准破洞钦入,右手又麻利地用一根头部略呈弧面的钢棒,从镬子内侧对着破洞里钻出来的熔化着的铁汁压去,在他左右手挤压下,铁汁很快凝固,将破洞补得严严实实。如洞较大,这样重复数次,破洞也能补实。最后一道工序是,他用砂棒尽可能将补疤两面磨得平整些,并辅导农户安放镬子时,尽可能考虑补疤调整到镬铲不易碰到的位置,以延长使用寿命。
现在的黎里农村,虽然煤气灶已经普及,但几乎每家农户仍旧保留着传统的灶头,灶头上仍然安放着镬子,逢年过节、婚丧大事,农家灶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铸铁工业的普及,农户坏了镬子也不再修补,而是重买新的。所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这种生铁补镬子的匠人几近绝迹。倪昆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