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人文

“特奏名”状元魏汝贤

吴江历史上没有真正的状元,只在南宋时出了一个“特奏名”状元魏汝贤。对此,吴江各方面都非常重视,清代的《黎里志》《黎里续志》《同里志》和《吴江县志》都作了记载。1998年吴江市档案局出版的《吴江札记》明确说魏汝贤是榜眼,“宋淳佑四年甲辰科(1244年)魏汝贤是特奏状元,实是第二名,即榜眼。”(见《吴江札记》第59页)吴江市委宣传部的徐宏慧同志在作过多方调查,撰写了《吴江状元魏汝贤》,在《吴江日报》上连载。

不过,对这位特奏名状元,仍有许多疑问,比如:什么叫“特奏名”?特奏名能否等同于明清两朝的恩科?魏汝贤的次榜是不是榜眼?魏到底是哪里人?是黎里还是同里?魏的举人和明清两代的举人是否同等资格?魏参加会试需要多大数字的车旅费等等。

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科举考试的沿革,尤其是宋代的科举制度。

“特奏名”从何而来?

隋朝草创科举,唐代正式推行,证实是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唐代的科举考试,通常分州、县地方预试,尚书省礼部负责省试(全国性的考试),最后经吏部铨试,通过这三关考试的士子,才是真正的进士,开始授官,人称“三考里出身”。

宋承唐制,略有变化,进士科的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宋初,科举年年举行,每年的10月份先在州内预试。当时全国分为15路,路下设州。州试,相当于明清时代的“乡试”,州试由通判,州的副行政长官主持。州试取中的考生,集中起来,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物品等特产一起解赴朝廷,参加礼部的省试(宋代的“省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会试”)。所解物品与士子限定时日必须到达京师,当时的交通工具再加当时的道路,路途上的艰难可想而知,因此出现了一句俗语:“天要落雨粮要解”,至今依然活在人们口头,只不过一般人不明出典,错讹成“天要落雨娘要嫁”。

州试俗称“发解试”,录取的考生称“举人”,也叫“举子”、“贡生”,说白了就是向皇帝贡献的人才,发解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礼部的省试次年春季举行,主考由皇帝点定,省试的试卷经过糊名、誊录、弥封再加盖印章后,送考官评阅。为了杜绝营私舞弊,宋太祖赵匡胤取消了始于唐代的吏部铨试,改为殿试,亲任主考。

宋代的举人与明清两代有别,明清的士人通过县、州、府的考试,就算进了学成为生员,俗称秀才,通过了乡试就是举人,这种资格终身有效,而且明确规定秀才和举人都拥有一定的特权。宋代参加发解试,成为举人,只适用于当届的考试,如果礼部的省试没有通过,或者通过省试而最后一关殿试被黜落,那么以后仍然得从发解试考起。

在宋代,不少人考,考,考,好不容易考到了皇帝面前参加殿试,到最后还是被刷下来了,依然是个白衣人。据宋人的《邵氏见闻录》与《燕翼贻谋录》等书记载,“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这就酿成了严重的问题,既然皇帝用殿试取黜读书人,那么落第者的怨愤必定直接指向皇帝。当时有个张元,多次殿试多次遭黜,他一怒之下投奔了西夏,为西夏出谋划策,引领夏军连年侵宋,致使宋军迭遭惨败,闹得在朝在野都惶惶不安。科举考试原本是为让“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唐太宗语),实在不该把多次要求入彀的士人拒之门外。于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正式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此后殿试成绩基本上只作排名的依据,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比如人数实在太多,以后在殿试中仍旧存在少量的黜落。

殿试者的问题解决了,但是那过了发解试而没能过礼部省试的举人仍成问题,从人数来看还是个严重问题,这些人回去都是白衣之身。据史料记载,当时滞留在开封的落第举子少则六七千,多则万余人。遇到国家有事,比如边境不宁、遭遇战争、灾荒等意外,朝廷不能正常举行科举考试,这成千上万的士子因耽搁而找不到出路,往往酿成考生事件。可怕的是不仅出了一个张元,后来还出现了李元、王元乃至赵元一类的人物。于是,朝廷的对策是,一是扩大礼部省试录取的名额,据史料记载,每次礼部省试录取多达五六百人,通常不少于四百;再就是“特奏名”,开宝年间,太宗向礼部下诏,规定考进士考了15次,而且每次都考到终场者,赐予进士出身,谓之恩科。到宋真宗(908-1022年),凡通过5次发解试而黜于礼部省试的举人,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由皇帝决定赐予进士出身,因为上报皇帝所以有了“特奏名”之称。皇帝准许另立名册的考生与已经取中的考生一起参加殿试,称为“附试”。好多时候,特奏名参加殿试的人数比正式考生还多,咸平三年殿试者1700余名,其中正考生840名(那一年殿试仍有少量黜落),附试生竟多至900余名。附试者的录取另立一榜,这就是“次榜”的来历,为示恩宠,第一名也称状元。

魏汝贤的特奏名状元就是这样考得的,他是次榜的第一名。查《宋史》,那一届进士试正榜取了留炳炎等424人,次榜进士取了621名。吴江档案馆编辑的《吴江札记》,认为魏汝贤考得的是榜眼,进士的第二名,显然也不准确。

特奏名取得进士资格,在宋代确实也称为“恩科”,然而与明清两代的恩科不可同日而语。明清两代规定逢子、午、卯、酉之年举行乡试,逢丑、未、辰、戌之年会试,称为正科,如果遇到朝廷喜庆大典,往往增加乡试、会试,称为恩科,有时恩科与正科合并举行,那么“恩正并科”,扩增进士名额或者按恩正两科录取。很明显,两种恩科大有差别,明清时期的恩科是让考生增加一次参试的机会,宋代的恩科则是让符合资格的考生参加一次安慰性的殿试,然后给予一个名份而已。

魏汝贤世居黎里

再谈谈魏汝贤的籍贯。清《吴江县志》卷24科第:“魏汝贤,志四世孙,状元,莫志(按:莫旦编撰的另一部《吴江县志》)云宋有正奏有特奏,是科正奏状元留炳炎,特奏状元则次榜也。”据黎里镇老一辈口耳相传,说魏汝贤是黎里人,一度移居同里,后来身体有病,仍归黎里终老。县志上没有写明魏汝贤是何地人氏,口耳相传又不足为凭,查一下镇志吧。

撰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同里志卷之五·建志下》古迹:“状元街,在冷家浜南,南至富观桥,为宋魏汝贤里居,有状元坊,今祀,人称状元街。”《同里志卷之九·科第》:“理宗淳祐四年甲辰(1244年)科特奏名魏汝贤。”

撰于嘉庆乙丑年(1805年)的《黎里志卷三·表坊》:“状元坊,在学宫左,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孔克中为宋淳祐四年甲辰榜特奏状元魏汝贤立。”《黎里续志·卷三古迹》:“状元旌第,在镇作字圩,宋特奏状元魏汝贤所居。有司旌其门,今其地尚称迎恩坊。”《黎里志》的编撰者徐达源有云:“凡在黎里与黎里人而别建于他处者亦并登载”,状元坊建于县学宫左旁,为黎里人别建于他处,徐氏将它载入志书。而《黎里续志》登录的迎恩坊,则明明白白写清是在黎里作字圩。

同里与黎里两镇志都明确记载着魏汝贤的居住地,看来魏汝贤两个地方都曾居住过。再查《黎里志·卷七人物一》,详细记载着黎里魏氏一族四代的脉络,为慎重起见,特引录其中一节如下:“魏宪字令则,绍圣丁丑进士,与弟志俱有声太学,号熙丰人才,累迁国子司业。亲丧三年,不御酒肉,庐于墓侧。再为司业,以学行见推,遍历中外,师儒之选,寻兼太子舍人,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入侍经幄,论思献纳为多,又代言西掖,得温厚雅正之体。宣和二年,以直龙图阁知常州三年,除太常少卿,历显谟阁学士,知明州。建炎二年,为吏部侍郎,时车驾南迁,案牍散佚,吏缘为奸,有伪名寄贯之弊,宪请严保任开告赏急期会,以杜其弊。又言古未有背天险以为都者,今京师北有长江,敌骑由京西不四五日可至淮泗,宜有以待之。久之,以直学士左太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进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致仕归,所居曰止庵。学者称为止庵先生,年73无疾卒,今列乡贤祠。弟志,字几道,元祐辛未进士,贲政和丁酉进士,志四世孙汝贤,淳祐甲辰特奏名状元。”

再对照其他资料,简而言之。魏汝贤曾祖魏宪、魏志,分别于绍圣丁丑(1097年)与元祐辛未(1091年)得中进士,祖父魏贲政和丁酉科(1117年)进士登第。魏汝贤的父亲身处赵宋南渡乱世,科举不第,直到魏汝贤蒙恩于公元1244年赐得特奏名状元。由此可知,魏汝贤世居黎里,同里只是他寓居之地。

赴考经费不多

最后,再说一下魏汝贤的举人资格以及赴考盘缠等问题。

按照宋代规定,魏汝贤至少5次通过了举人考试,举人赴京城参加礼部的省试,随贡品一起发解,沿途由驿站供给食宿。这一规定沿袭到明清两代。大家都会记得,1895年,康有为联合了全国各省在京举人1300余名,共同签名上书,反对李鸿章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世称“公车上书”。公车,举人参加会试(明清两朝礼部省试改称会试)不需自掏腰包,乘坐的是公车。至于少数有钱的士子,他们自己愿出车马费,又当别论。比如徐霞客的祖父徐经,他是江阴首富,赴京应试自备画舫,带上一大帮男佣女仆,请了吴中名士唐伯虎作陪,气派地驶往北京。魏汝贤的祖上赴省试,京城在开封,即使公车,自己毕竟也需要一笔花销,而魏汝贤赴试,赵宋已经南渡,京城在临安(杭州),黎里也好,同里也好,陆路也好,乘船也好,不超过100公里,即使需要一点费用,应当不会是太大的数字。

前些时候,据撰写“同里历代名人”的徐宏慧同志说起,昆山陈墓镇(现在改名为“锦溪”)有位陆先生,因重修家谱,来到吴江同里,向有关人士介绍,说是他的先祖资助了魏汝贤赴京城会试的盘缠等费用,才使魏汝贤得了状元。理宗皇帝给魏汝贤下了一道圣旨,还御笔赐予“状元厅”三字,令魏汝贤建造一座状元厅。当时魏汝贤已经患上了肺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魏就让陆澔把御笔“状元厅”制成匾额,在陈墓的周家浜造起了状元厅,府邸再加园林,占地45亩。不过资助魏状元的那位陆氏先祖的名字,至今阙如。后来徐宏慧同志的《吴江状元魏汝贤》一文中将其取名为“陆澔”,在文末附注了一语“文中陆澔为化名”。

最近成立的苏州名人馆,有魏汝贤的介绍,简录如下:魏汝贤,平江吴江人,幼贫力学,南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甲辰恩科特奏名状元,官知温州兼节制镇海水军。看来,魏汝贤中了状元之后,并非不久于人世,他还在温州任过职,而且还兼管过水军。

综上所述,特奏名是赵宋王朝笼络读书人的一种手段,魏汝贤的状元只是朝廷示以恩宠的产物,与真正平升三级而得的状元有所差异。魏汝贤的举人,也大大不同于明清两朝的举人出身。编写家谱应当实事求是,不能随便攀附名人或大家,包括拔高历史上的某些人物,再作攀附。撰写地方史稿,是严肃的事业,应当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史料。当然,如果撰写小说或者民间传说,自可驰骋想像,进行艺术加工,那又当别论。(李海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0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