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对接会在合肥举行。会上,安徽省知识产权交易所揭牌成立,300项专利获第十一届安徽省专利奖,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六省签署专利产业化跨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一系列专利相关报告发布。
安徽省知识产权交易所成立
会上揭牌成立的安徽省知识产权交易所,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发起设立的省内唯一省级知识产权交易机构。
安徽省知识产权交易所将遵循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省内创新资源和科技优势,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机制,构建知识产权运营及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体系,规范高效运作,开放合作交流,为知识产权交易、托管、专利运营、投融资等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综合性服务,为我省知识产权强省发展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揭牌仪式后,沪苏浙皖4家省级知识产权交易机构相关负责人联合签署了《长三角知识产权交易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各方将打破区域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在制度协同、资源互通、平台共建、沟通交流、业务合作、提升服务、品牌建设、统一大市场等方面深化合作,共促区域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共同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
大会现场,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十一届安徽省专利奖获奖名单,共有300项专利获奖,涵盖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众多技术领域,呈现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其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等20项发明专利获安徽省专利金奖;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汽车”等3项外观设计专利获安徽省外观设计金奖;安徽应流航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一种防止单晶空心导向叶片再结晶的方法”等30项发明专利获安徽省专利银奖等。
专利产业化跨区域合作
会上,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六省知识产权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暨中部六省专利产业化跨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旨在通过开展常态化跨区域多边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六省知识产权交易所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共同推动专利产业化。
据了解,此次合作各方将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重点,发挥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六省优势资源,加快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和运用机制,提升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六省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和保护水平,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和实施率明显提高,努力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企业将专利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竞争优势,加快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专利在产业链中的强链增效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当天,专利产业化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无人机反制”“CRET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等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创新潜力的专利技术通过自行实施、转让、许可等方式实现产业化。这些项目的签约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多个专利分析报告发布
大会现场,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和华智数创(北京)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布《安徽省专利转化运用分析报告》;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了《合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信息分析及预审成效分析报告》,从专利角度对合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安徽省先进光伏产业专利信息分析报告》,深度分析我省先进光伏领域专利数据,明晰产业发展方向。
《安徽省专利转化运用分析报告》全面梳理了2021~2023年安徽专利转化运用成果。三年间,安徽专利运营6.4万件,占全国专利运营量的4.5%,居全国第六位、中部地区首位,专利运营量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安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245.61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全省专利产品备案6792件,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数量居全国第四位。
《合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信息分析及预审成效分析报告》显示,近15年合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申请量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峰值,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维持申请量高位震荡态势。合肥市在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占比超87%,并从2020年开始一直保持每年2万件以上的申请量。发明专利在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占比80%,体现了该产业领域的强劲创新势头。企业和高校院所是合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主体的“主力军”,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整体表现出较好的创新能力。
《安徽省先进光伏产业专利信息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安徽省先进光伏领域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4位,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营收排名首次跃居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江苏、浙江。报告建议,充分利用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审查优势,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加快高质量专利获得授权;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水平,提高专利转化效率,促进专利产业化;引导省内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关注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记者 黄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