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农民稳步行走的一条富民增收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批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成为工人、之后和城镇居民同样享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到如今抓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契机再次从土里“掘金”,农民口袋在一天天鼓起来,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
锡山区东亭街道春星社区70岁的农民过兴根清晰地记得,1984年他进入乡镇企业当工人,当年收入1200元,比务农时多了约400元;1997年,他们当工人年收入已5000多元,一家6口人原先住的100平方米平房已改造成二层楼房,原先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红烧肉此时已成为家常菜。“农民变市民”的身份转变,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市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大批农民进厂务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得以缩小。统计数据显示,1980-199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3倍,年均增长20.1%。
让过兴根真正觉得农民和城里人享受一样待遇的,还是后来夫妇两人有了社保、住进了安置小区。过兴根2009年退休后,每月领到养老金900多元。他妻子按规定办理了失地农民保养金领取手续,于2004年开始每月领取保养金300多元。目前两人的养老金均已增长了1倍多。领到第一笔养老金时,过兴根向妻子感叹:“以前农民只能靠儿女养老,常看到左邻右舍因此产生家庭矛盾,如今我俚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有了养老、医疗保险,生病住院也能报销一部分费用,终于能安心养老了。”
春星社区书记王峰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市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2001年起实施“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战略,对农村优化布局、加强经济建设都起到积极作用。2009年开始,大批农民“上楼”、领社保,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从2009年到2012年间,全市累计5000多个自然村居民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完成农民向市民转化84.36万人。
“三集中”的战略下村级股份合作社应运而生,不少农民变成了股东。“村级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到人,这样农民应得权益得以确保,村集体资产亦得以保值增值。”惠山区前洲街道谢村村书记郁国其说。
该村土地在8年前被征用,用于高铁站建设。“理清‘家底’,不能让村集体资产流失”的呼声渐高,该村于2012年实施“股改”。经过40多次村民代表大会等会议商讨后,该村将1.69亿元村级经营性净资产量化转变为股本,其中集体股为67.6万股,101.4万股个人股则折股量化到人。75岁的村民郁加尚告诉记者,整个过程公正、透明,村级股份合作社也得以放心投资购买或建设、出租商铺、厂房等,获取稳定收益。2014年,他和妻子共获得股金分红8000多元,到2017年已涨到9000多元。
至2017年底,全市597个村(社区)组建了614家社区股份合作社,折股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额200.59亿元,享受股权人数172.60万人,有效推动强村富民进程。
作为主业的农业,在这四十年里经历着“改头换貌”。“27年前,我们村民守着煤油灯过日子,如今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捧上了‘金饭碗’。”说起改革开放40年的农村变化,白塔村书记欧阳华很激动。不断引进新品种和新的农业技术,白塔村已逐渐形成苗木、樱花、茭白、特色瓜果等8大高效农业基地共5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创业致富2000多家。
4年前,靠种植农产品摆脱贫困的村民陈益民盖了一栋小洋楼,并在镇村两级支持下改造成民宿“牵稼园一号”,没想到一下火了,吸引周边10余户农民纷纷加入。最近几年来,白塔村还吸引民间资金2.8亿元,建成行香竹苑等一批精品民宿。如今,村里旅游配套日趋完善,农事体验等活动四季都有,成为沪宁一带的乡村旅游胜地。去年,该村接待游客60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200%。“如今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致富越来越有盼头。”欧阳华喜滋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