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无锡新市民高建来说是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他终于告别了租房的生活,搬进了新居。他买的房子就在地铁1号线文化宫站旁,“当时买房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过完年回无锡上班,一下火车坐上地铁就能直接到家,真是太棒了。”事实上,因为地铁1、2号线“十”字骨架的搭建,无论周末去江南大学打球,还是节假日去梅园赏花、荟聚喝茶,轨道交通都为小高的出行提供了无尽便利。
过去五年,无锡地铁从无到有,改变了许多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映照着改革开放40年来,无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交通格局的华丽蜕变——实现了从水网交通时代到路网交通时代,再到轨道交通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每到早晚,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地铁站走出,第一代无锡地铁人——无锡地铁集团党委书记徐政都不免感慨万千。“从2003年的一张规划蓝图到2008年成立轨道办和轨道公司;从2009年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到2014年两条地铁线路先后开通运营;从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2016年高标准启动第二轮地铁建设,到如今3、4号线一期和1号线南延线建设稳步推进,10多年来,无锡地铁从开始的19名初创者,成长为今天3800人规模的多元化集团企业,有太多经历让我铭记于心。”
市规划局市政处从事地铁线网规划编制的秦冬也见证了地铁时代的圆梦之旅。回忆往昔,他和徐政一样,对两件大事印象深刻。一件是无锡地铁车辆编组的敲定,一件是“十月围城”。
无锡地铁是采用4编组还是6编组列车,在规划之初曾有过激励争论。“如今持续增长的客流证明,当时拍板6编组,是选对了!”徐政介绍,6编组列车虽然运力大,但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仅在站台长度上,建4编组列车的站台只要80米,而停靠6编组列车的要120米。“当时有个城市比我们先建地铁,他们的1号线采用的是4编组列车。”秦冬说,虽然4编组的方案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但一旦确定了,以后再想要加到6编组就难了,因为站台不太可能拆了重建。“好在经过多轮方案的反复比对,最后决定一步到位采用6编组。”
如今,每到节假日屡屡刷新的客流峰值,都验证了当年超前决策的正确性,无锡地铁1、2号线客流正以每年12%的增幅稳步增长。
相信不少市民还记得一段特殊时期——“十月围城”。2010年3月1日到12月31日,为配合地铁三阳广场站的建设,无锡市对解放环路内的中心城区进行了封闭施工,围合区域面积达6.4万平方米,仅因施工必须改道的公交线路就达近40条,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可见一斑。
“一开始,不理解的声音肯定是存在的。”无锡地铁集团副总裁、建设分公司总经理罗跟东说,当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施工影响,地铁集团联合无锡市交警、交通等部门优化了交通疏导方案,创造性地推出了“摆渡巴士”,通过免费巴士为市民往返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提供接驳服务。
“慢慢地,我们发现市民的态度转变了——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支持、参与!”罗跟东说,到最后,不仅沿线商家不抱怨了,还大力支持地铁建设,逢年过节进工地走访慰问、送露天电影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也极大鼓舞了地铁建设者。
“这是观念的突围和思想大解放。”徐政认为,正是有了“十月围城”这段经历,无锡人民关心地铁建设、支持城市发展的氛围变得更为浓厚。
当年的“大手笔”为无锡留下傲人的城市地标。去年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轨道TOD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拥有27个出入口的三阳广场站在全国2113个轨道站点的TOD测评中,以满分的成绩位居榜首,用数据证明了站点与周边商业群的高度融合。地铁1号线也以高标准的建设为无锡捧回了首个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这也是国内首个以全线、全功能申报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的轨道交通项目。
地铁引领城市发展。从公共基础建设项目,到带动城市片区改造,再到引领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地铁项目的意义已不再是简单的市政交通工程,更成为带动城市蓬勃生长的强劲引擎。
11月30日,连接三阳广场站与东林广场站的人民路地下商业街——三东区间正式试营业,打通了一条穿越城市中心的黄金商业走廊。近年来,随着地铁人气的节节升高,无锡地铁提出了“客流培育+资源开发”共进互补的开发理念,不断增强“造血反哺”功能。截至目前,仅地铁1、2号线的商业面积就达5万平方米,3、4号线规划的商业面积超6万平方米。雪浪坪天空树上盖、三阳广场TOD商业等更成为了国内轨道交通资源开发的典范。
从无到有,由线成环再成网。地铁1、2号线携手搭建“十”字骨架,3号线从城市西北向东南延伸,4号线“U形”沟通1、2、3号线,建成后将构建起四线联运、总里程达114公里的地铁运营网络。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无锡地铁人将接续兑现向市民的承诺,给这座城市的公共交通带来更多惊喜——
“根据计划,2020年无锡市有望启动地铁4号线二期的建设,同步开展3号线二期和地铁5、6号线工程前期规划研究,加强地铁与城际铁路、机场、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衔接换乘。”地铁集团人士介绍,当前无锡市正抓紧开展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编制,“对标北上广,未来不仅要解决‘到达’的需求,更要通过轨道线网里的多点换乘,满足市民快速到达的需求。”
奋楫扬帆再出发,地铁时代的未来,美好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