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首页>地方频道>无锡>要闻

以“城”之名,托举无锡的创新未来

  距离计划中的开园时间一天天缩短,宛山湖生态科技城首个投用的科创园区正全面加快建设进度,追赶被疫情耽搁的工期。200亩工地现场,7座装配式单体建筑已拔地而起,等待着签约企业的拎包入驻。投用在即的园区,拥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宛山湖未来产业研发社区。

  聚春之“劲”,以“城”之名。万物生长的季节里,承载着无锡未来创新策源力提升的平台载体,在一手抓防疫的同时也没停下建设的脚步。

  3月,蠡湖未来城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开始招标,太湖湾科创带核心区域的打造解锁新任务;下旬,霞客湾科学城党工委、管理办公室揭牌成立,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建设掀开新的一页;4月中旬,梁溪科技城数字新基建总体规划编制正式启动,一张数实共生的新蓝图正徐徐描绘……

  “集中力量打造太湖湾科创带,高水平规划建设蠡湖未来城、梁溪科技城,引导支持霞客湾科学城、陶都科技新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太湖湾科创城竞相发展、错位发展”,写入今年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文字释放出鲜明的信息:“一带多城”的创新协同发展格局,将成为城市未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一张“底牌”。

  一带多城,构建生长的新格局

  不约而同地发力造“城”,在多位经济观察人士眼里,代表了“向科技要增长力”的共识。事实上,“十四五”以来,全国GDP过万亿的城市都在加速推进“科技城、创新区”等空间建设。

  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是锡山区面向下一个十年的4.0版。在前三个版本里,这里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经济蓬勃发展、00年代外资的快速引入以及2010年后的高铁枢纽经济。数十年的打拼,积累起实力强劲的特色产业和隐形冠军数量的全市第一。

  “产业有基础,但创新仍需内外借力。”锡山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陶波分析说,辖区内产业偏传统、创新的外向性不足。调研发现,上海早期建设的张江科学城、漕河泾高新区等已成长为城市新经济增长的重点空间,这让他们对打造具备独立发展能力的科技新城投入更大的热情。据介绍,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制定的三年行动方案安排了73个政府投资项目,其中大成路隧道、天一中学宛山湖分校等20个项目将于今年陆续启动。

  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密码,每座“城”都肩负着开启科创产业发展新局面的使命,而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建城的必选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工程学院作为首批合作伙伴落户陶都科技新城,未来还会有多所高校在此建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这批“最强大脑”不仅限于深入挖掘宜兴产业技术需求、开展科技项目合作等基础工作,更将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

  “科技城作为科教资源和现代工业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一流高校、顶尖研究机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投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高度集聚。”市科技局副局长朱华章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无锡布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科技城将是研发机构最密集、创新浓度最高的地方。后续科技局将加强对科技城、科学城建设的指导,他们所希望的是每个城能立足于自身的产业定位,打造成真正的“科创综合体”。

  以“城”为名,要素聚集融合的空间

  未来城市发展的无限空间,为什么能寄托于“城”上?

  综合各科技城的规划可以发现:集聚、融合,科技城代表了不同以往的发展模式。

  一带两轴,构成了陶都科技新城的科创空间。其中,两轴被视为发展大动脉,一条是全长2.5公里、沿线分布着新型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产业园等科创载体的创新研发轴;另一条是综合服务轴,这意味着,综合服务被赋予了和创新研发同样重要的存在价值。

  “造城,不仅仅是科创载体基于物理空间的聚集,更需要在公共技术平台的布局上体现集聚。”朱华章认为,这是科技城模式的特点。相较于制造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围绕产业链布局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孵化器、加速器,让创新的种子生根萌芽、从小苗长成大树;同时,围绕创新链布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融资扶持、产品检测等各类服务。硬平台、软服务,构成了科创综合体的一体两面,形成良好互动的微生态。

  不只是科技研发和公共服务并重,作为“人聚集起来的社区”,就应当具备生活和生态属性。

  由“园”而“城”,太湖湾科创城正在进行产城融合的“补课”,按照现代化、国际化标准,科学划定产业园区、科创载体、城市功能、居住区域。“五年以后,科创城将达到10万人规模,城市配套最起码要能够支撑10%的人对健身、社交、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太科办主任朱晓红说,不能让城市化拖了产业发展的后腿。

  产与城如何更好融合?陶都科技新城在规划制定中,一直在调整产与城的比例,最终敲定为58%是“城”。他们的目标,除了千亿科创城,更是能充分彰显山水魅力的城市会客厅、高品质社区。倚湖而建的宛山湖科技城,则在自然山水和低碳街区两个层面诠释着可观可感的“生态”。

  错位发展,各有所长的同行者

  科创是立城之本,“新兴产业策源地、科教资源集聚地和科创生态样板地”这样的表述出现在不同“城”的目标中,但“一带多城”不是一种模式的复制,每个科技新城都有自己的路,既要“竞相发展”,也要“错位”发展。

  太湖湾科创城是诸城中最早显露峥嵘的。总面积仅24平方公里的园区里集聚了科技企业3000余家、各类人才约3万人。相关人士介绍,科创城辖区内集聚了软件园、微纳园、生命科技园等19个园区,或是政府部门主导,或是由朗新、中电海康等行业龙头所建,还有是第三方社会机构牵头成立,产业集中于物联网、集成电路、生命科学和高端软件等领域。

  从国内外科技城的建设路径来看,或是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解决重大科学难题和卡脖子技术为导向;或是以房地产为主导,通过科技新城建设吸引创新人群、集聚创新功能带动城市发展;还有就是聚集应用技术创新,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解决应用领域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纵观无锡的科技城、科学城,大多可以归为第三类。科技局人士特别指出,科技城并非科技地产,而且在科技创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各城的定位必须有专属的、特色鲜明的产业,主导产业份额要超过60%。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在锡山经开区得到了印证。早在2020年,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签约就落户此间,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工业芯片供应链。但在宛山湖生态科技城里,集成电路却并非三个主导产业之一。综合考虑基础优势、发展导向、生态追求等因素,科技城敲定了以光电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为主导,以绿色能源、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为补充的“3+X”产业支撑体系。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向前进发,路子对了,就不怕遥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66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