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首先是文化性的……11月23日,一场主题为“中华文化:品味·变迁·象征”的名师讲堂活动在位于无锡市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无锡樊登书店举行,来自无锡市新吴区众多单位的工会职工及书友现场听讲,一起感悟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气息”。
讲堂活动邀请的分享嘉宾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会副会长胡阿祥教授,他同时也是央视《百讲讲坛》的主讲嘉宾。这位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讲了一个有趣的经历:他曾经到一个村子考察,当地一些金姓的人告诉他,自己是刘备的后代,当年为了躲避三国蜀汉亡国后被追杀的灾祸而改姓,并且有个传统,就是死后的墓碑上都会恢复“刘”姓。“所谓‘活金死刘’,其实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也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传统的尊崇”。
他说,中国人喜欢追问一个“来处”,这种文化性是普遍的,与生俱来的。他还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故事为例。他说,自己曾经做过一次DNA检测,如果按照纯粹的生物学身份来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北欧,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这片水土中,他这一支后裔与欧洲的所谓生物学“同宗”从外貌上来说是“迥异”的,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文化因素,“生物性身份和文化性身份,是人的两重身份,但最本质的还是文化性。”在他看来,悠久的中华文化,塑造了如今中国人的个性,并且在变迁中具有了特别的象征。
“来了也是为了感受中华文化,听大师讲国学传统,挺有意思的,熏陶自己!”一位新吴区的女职工这样告诉记者。而胡教授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正带领大家走进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世界。“我们希望能够唤起大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让我们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熠熠生辉。”活动组织方人士称,此次活动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的魅力,感受国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智慧。
比较有趣的是,文化作为一种传承精神的载体,也体现了当天活动的举行场地——无锡小娄巷街区。这里是无锡的一处文脉鼎盛之地,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著者——“蘅塘退士”孙洙,就是一位无锡人,其家所在就是如今的小娄巷,确切地说,就是如今的无锡樊登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