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是中国医师节,就在这一属于医生的节日到来前一晚,市儿童医院一位医生被患儿家属殴打恶咬,而事发原因竟然是常规检查治疗后的正常疼痛。受伤医生左眼血肿、脑震荡、双臂有多处咬痕,更令人揪心的是,此次医生被打已是儿童医院近两个月以来发生的第三起暴力伤医事件。
事件还原:患儿父亲和奶奶对医生拳打、狠咬
6月25日下午,一名2岁男童因有尿频症状来到儿童医院就诊,在经过 B超检查和小便检验后,时间已经接近傍晚6点,患儿家长于是带检查结果来到儿外科急诊。负责接诊的徐医生在详细了解患儿症状和检查结果后,诊断孩子患有包皮炎,将患儿的包皮翻开并进行了清洗。“这名患儿的病情没有大碍,只需做相应的清洗处理。”关于患儿的治疗,事后儿外科石医生表示,当时徐医生的治疗是常规操作,完全没有问题。
当晚患儿及家长回家后发现,孩子的患处有些疼痛,当下就断定是医生在翻洗过程中伤到了孩子,于是8点50分返回医院。患儿的爸爸和奶奶来到医生诊室后,随即问了一句:“这个病历是不是你写的?”徐医生刚刚说出“是的”两个字,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孩子爸爸就一拳挥了上来,打在左眼部位,紧接着孩子奶奶扑上来抓住医生手臂用力咬下去,双臂几个部位都遭到狠咬。得知情况后不久,医院保安赶到,将两位家属制止,并向警方报案。
医院当即为徐医生检查伤势,发现左眼眼眶血肿、脑震荡等症状,两个胳膊多处被咬导致皮下出血,出现大小不一的椭圆状大片红肿。
26日上午,警方经过详细调查询问,对涉事父亲做出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对孩子奶奶做出治安处罚罚款500元的处理。
医生感叹:病人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才让人感觉最辛苦
记者了解到,被打的徐医生刚刚30岁,研究生毕业后到儿科工作了3年半的时间。多名同事对他的评价是文质彬彬,轻声轻语,人长得又高又瘦,戴副眼镜,书生气十足。事发当时,他没有和患儿家属争执,甚至没问为什么打他,直到保安赶到予以制止。由于伤势较重,急诊不能正常候诊,为不耽误其他患儿就诊,儿外科张亦鹏主任得知消息后立即从家中赶到医院接替受伤同事。“当时首先对这位患儿又进行重新检查,结果显示完全没有问题,包皮翻洗后出现疼痛都是正常反应。”
“非常后悔,情绪太激动了”,得知自己的孩子没问题后,患儿妈妈当即表示亲人的做法太不应该。事后,孩子的爸爸和奶奶也称对医生大打出手都是因为情绪一时激动,很是后悔。患者家属口中简单的一句“情绪激动”,却让医生遭受的不仅是身体外伤,还有心理上的创伤。
“觉得很伤心”,事后徐医生表示,每次上急诊,总是会担心被挨打。“的确,由于急诊接到的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重,常常是几位病人同时等候就诊,等待时间稍微一长,患者家属就容易流露出不满情绪,这也使得儿科急诊成为医生被打的高危科室”,儿童医院门诊部徐锡凤介绍,事实上作为医生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给病人最好的治疗,并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近两个月,儿童医院相继发生三起医生被打事件,“其实平时工作再忙再累都不觉得辛苦,病人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才是让医生感觉最辛苦的”,多位医生发出这样的感叹。
■延伸阅读
仅3%儿科医生所在科室从未遇过医闹
据悉,去年市儿童医院门急诊量达98万人次,出院病人1.6万余人,医生人均诊疗人次在全省三级专科医院中排名第一。今年前5个月,门急诊量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有18.6%的增长量。越来越多就诊需求的背后,医院面临儿科医护人员辞职率高、招不到人才的困境。
“在成人的一些科室,招聘一个护士岗位有三四十人竞争,而儿科招聘10名本科学历的护士,来应聘的只有3个人。”?锡凤介绍,儿科医护人员除了工作量大、压力大外,风险大成为跳槽、招聘难的一个诱因。一个孩子看病,后面往往站着6个家长:父母加上4位老人。患儿家长大多数心情焦躁,遭误解、受委屈成了儿科医生的“家常便饭”。
国内一项“儿科医生工作现状调研”显示,仅3%儿科医生所在科室从未遇过医闹,29%的儿科医生所在科室经常或总是遇到医闹,同时儿外科医生经常或总是遇到医闹的比例最高,达到67%。据悉,新修订的《江苏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 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为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给予更全面的依据。市儿童医院最近的3起伤医事件,公安部门均有介入,打人者得到了相应的治安管理处罚。
国家卫计委提供的数据也显示,我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为11.8万名,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而美国、加拿大、日本每千名儿童 的 儿 科 医 生 数 为0.85-1.3人。我国儿科执业医师日均承担的门诊数约为17人次,是普通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2.4倍。市人民医院院方表示,为缓解儿童医院的人手紧缺,医院不少专家在退休后继续为医院工作,内科专家和医生放弃休息,常常在白天工作结束后继续到夜间急诊坐诊,此外,其他科室的专家和医生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也会根据需求到儿科帮忙,改善候诊队伍长的境况,保障每一位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逯恒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