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经开区的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生产线,工人们正在生产储能电池。 全媒体记者计成军摄
仲夏至,满目新。
1至4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3个、较去年同期多20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07个,其中参加省前两批集中开工项目75个,总投资805.2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4.5亿元,均居全省第三位;新投产亿元项目110个,较去年同期多14个;
截至4月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2.0%,居全省第一位;
前四个月,全市新增规模企业253户,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713户,稳居全省第二位;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65户,均居全省第三位;
2024年,列入省重点项目清单项目152个,年度计划投资560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位;
与清华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协议,与南航、南农等知名高校新建立“人才强市合伙人”关系,新实施大学大院大所合作项目38个,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
数据是奋斗路上最好的见证。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省委常委会赴滁州现场办公会精神,锚定打造长三角“四个地”、建设“七个强市”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发展,紧盯“新三样”,聚力打造“一二三”城(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新动能加速壮大,高质量发展呈现强劲态势。
“引”聚源头活水来
2017年8月1日,总投资约240亿元的惠科光电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正式落户滁州,成为我市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4月25日,双方再续前缘,总投资约80亿元电子纸显示模组整机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建设周期约12个月,主要产品包括电子价签、智慧阅读器、智慧办公本、电子书包等。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
2月19日,春节刚过,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新春第一会”,主题聚焦“双招双引”,打响2024年招大引强与招才引智的发令枪。
5月6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全市一季度工作会议暨招商引资“夏季攻势”行动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招商引资”再次成为会议关键词。
一次次重大会议、一次次顶格部署,向外界释放出滁州坚持“项目为王”、强化招引,以高质量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据统计,1至4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3个、较去年同期多20个,完成全年目标的53.3%,超序时进度20个百分点。
省、市“新春第一会”后,全市上下就以“开局就发力、起步就冲刺”的精气神快速出征、火速行动。年初,研究制定《全市招商引资春季攻势行动方案》,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赴头部目标企业“精准招商”行动,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在实现招商引资一季度“开门红”后,我市又迅速吹响招商引资“夏季攻势”冲锋号,继续集中力量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压茬开展招商引资季度攻势,全市上下围绕“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确保400个、力争500个”的目标任务,全线出击、全速推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和第一抓手,特别是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会见重要客商,洽谈重大项目,外出考察企业。以上率下、示范带头,今年以来,市级领导外出开展重点招商活动58批次、拜访重点目标企业161家。各县(市、区)及园区主动挖掘资源,采取登门拜访、敲门招商等方式累计外出招商400余天次、拜访对接重点目标企业441家。
精准,是当下招商的第一要务。我市聚焦链主企业、关键环节企业、综合型区域型功能型总部等,制定产业链招商方案,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建立储备项目库,按图索骥、靶向开展“链式”招商,攻坚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激发释放产业链龙头项目“磁石效应”。今年前4个月,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5个,较去年同期多19个。其中,“八大产业链”项目177个,占比达83.1%,比去年同期上升1.3个百分点。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如何协同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快引育新质生产力,科技招商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以光伏、半导体等八大产业链和智能家电、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重点集群开展科技招商,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打造科技招商活动一系列科技品牌活动,将科技招商的足迹遍布到苏州、上海、深圳、武汉等地。截至目前,已对接科技招商项目22个。在4月18日召开的全市科技招商推进会上,明光蒸镀机核心部件项目、滁州经开区科技创新基地项目、中新苏滁人工智能大模型项目等13个科技招商项目成功签约。
业以才兴,招项目,还要引人才。
5月12日,我市在上海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成功举办2024年“星耀滁州·会客虹桥”人才活动,市委书记许继伟再次向四海英才发出诚挚邀请。目前,依托上海国际(虹桥)会客厅,市县联动,先后举办各类活动41场,超百名院士等高端人才参会交流,签约各类人才项目超200个。
一直以来,我市以打造人才强市为目标,大力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迭代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4.0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营造精心抓才兴才、悉心育才引才、倾心聚才用才、真心惠才留才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长三角吸引人才的集聚地。
借力长三角优势人才科教资源,紧扣八大产业链和“新三样”产业发展需要,逐链建立人才需求目录,累计发布224项“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和161个“四海招贤”高精尖缺人才需求榜单,吸引境内外400多个人才团队来滁洽谈合作,已揭榜关键核心技术70项,揭榜金额超2亿元,招引高端急需紧缺人才48人。
全力实施“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市“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进高校、谈合作、揽英才,先后赴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22所高校举办校园招聘近百场;组织开展“万名菁英滁州行”活动,南信大、南工程、安工大等1000余名学子来滁参观考察、实习实训。
想人才之所想,想人才之未想,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健全完善“1+N”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人才政策兑现“四即四享”改革,变线下年度集中申报为线上随时申报,兑现周期由过去一年一次缩短至3到7天,累计兑现奖补资金807笔、7300多万元。深化“一网一卡一窗口”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一窗受理”事项拓展至51个,发放“亭城英才卡”5031张,提供交通便利、消费折扣、休闲旅游等专属服务近百项;运行数字人才平台,实现人才服务和人才政策“一窗通办、一卡通享、一网通兑”。
今年以来,全市新招引大学生1.7万人,新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70人,一季度“人才引育综合赛马指标”居全省第一。
“干”出一片新天地
当前,正值工程建设施工黄金期。穿行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只见机械轰鸣、工人忙碌,一辆辆运输车来回穿梭、一台台工程器械协同作业,抢抓时间、加足马力,不断刷新项目“进度条”。来到总投资100亿元的滁州国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项目,一座座赭红色的厂房跃入眼帘。崭新的车间内,一台台机械臂正准确、有序地执行着各项操作。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一期10GWh已经开始试生产,预计下个月正式投产。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形成年产20GWh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年产值约120亿元。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先抓项目。一批又一批固根本、利长远、强支撑的重大项目如火如荼推进,皖东大地处处脉动着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的强大气场。2024年,我市共谋划工业项目566个,总投资4664.8亿元。1至4月,全市共完成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87个,新竣工项目63个,新投产项目48个;前两批共参加省开工项目75个,总投资805.2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4.5亿元,均居全省第三位。
今年以来,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抓经济的头等大事,树牢“落地比招商更重要”的理念,加快推动意向变协议、协议变项目、项目变工地。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整合工商注册、项目审批等9个项目前期审批环节,精简压缩审批环节、材料、时限为1项、11件、60天,分别减少88.9%、77.1%、66.7%。推进企业诉求“挂号制”改革,开设涉企服务专窗,定期进行要素保障会商。依托“有效投资E服通”平台,紧盯重点项目投资进度,实行“红黄蓝”亮灯预警督办,推动“被动响应”向“精密智控”转变。前4个月,省重点项目新开工30个、完成投资214.1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位。深化“千亿技改、千企升级”行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276家,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6个、数字化车间96个。截至4月底,全市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2.0%,居全省第一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那么,滁州如何上“新”?
小小“一粒砂”可以用来做什么?在滁州,“一粒砂”演变成了一条千亿光伏产业链,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回顾我市整个光伏产业发展进程,顺应“双碳”战略、坚持链式发展路径是破局成功的关键之举。围绕光伏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心编制光伏产业图谱,择优择强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企业,聚力打造产业规模大、龙头企业多、产业生态完善的光伏产业链条。
以“链”布局、因“链”集聚。我市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市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围绕“链”上招商、“链”上服务,激发“链”式集聚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配套布局,构建起日趋完善、稳定可靠的产业链条,推动我市“新三样”产业呈现千帆竞、势如虹的生动局面。
据统计,一季度,全市新引进“新三样”项目61个,产业实现营收超50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目前,我市已集聚全球20强光伏企业10家、全球装车量10强动力电池企业2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规上企业488家、居全省第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上市企业5家。2023年全市“新三样”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居全省前列,全市光伏储能产业产值达1362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超620亿元、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产值120多亿元。
“融”画发展好前景
5月25日,位于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南谯片区,总投资105亿元的安徽晶隆半导体外延材料产业园项目迎来重要建设节点,主厂房实现封顶,较原计划提前了近1个月。该项目由安徽晶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23年10月开工,预计年底试投产,达产后年产半导体外延片630万片,将填补我市半导体产业的一项空白,为我市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省委期待,是发展所需,定是当仁不让、全力以赴。
日前,记者走进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区,放眼望去,尽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拔地而起的厂房、安装正酣的设备、焊花四溅的车间……各种大型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来回穿梭,让人处处感受到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按照先行先试、大胆探路的原则,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区建设迅速展开。从一片空白地起步,我市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分期序时推进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启动区一二期15平方公里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建成了33条、51公里园区路网,66万平方米的跨界合作产业园、科创综合体、产业邻里中心等,并新建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16个。当前,启动区三期6平方公里建设也已展开前期工作。
产业是发展的动力源、增长点,既影响当下效益,更决定未来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我市建立宁滁工业领域深化产业协同工作机制,聚焦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的发展定位和产业集聚及技术创新能力,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空间广阔等优势,建设南京产业的“协作区”“承接地”,围绕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两地主导产业,瞄准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拓展招商,相互推进产业链协同配套。
据统计,目前已累计落户功能区亿元以上项目达100个、协议总投资超890亿元,其中百亿元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4个。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日益成为吸引企业落户的“金字招牌”,一大批企业和项目纷至沓来。
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激活产业动能的同时,也为两地群众在政务、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带来便利和实惠。
依托“皖事通办”平台设立“跨省通办”线上专窗,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会同南京都市圈“8+2”城市共同发布城际政务服务发展联盟高频通办事项;与南京市签署《教育结对合作帮扶协议》,实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教育合作全覆盖;市相关医疗机构与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中大医院、鼓楼医院、儿童医院等知名医院开展深入合作,让滁州百姓更方便地享有高端医疗资源;滁宁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汊河大桥、池杉湖路桥建成通车,来宁客运枢纽中心建成投用,黑扎营大桥、中李大桥、南浦一级公路(滁河大桥)加快推进……
回望可赞,瞻望可冀。滁州将持续锚定“两高一加快”新定位、“十个有更大作为”新要求,以“干就干最好、当就当先进、争就争第一”的状态,在每一次跳起摸高的争先进位里,在每一次锐意创新的改革实践中,更奋力,再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