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区
构建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
南溪南村仅用一年时间焕新出发,成功打造“美食微街”,带动形成“江畔营地、油葵基地、田园‘食’光、花山世界”产业带,率先走出国企撬动乡村闲置资源的“屯溪模式”,入选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观摩点;凤霞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过去一年,屯溪区紧扣“国际屯溪·乡村都市”定位,聚焦“五个振兴”、走好“六个之路”,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速构建城东“五朵金花”、城西“醉美乡村”、城南“双霞齐飞”的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
今年是大黄山建设全面进入实操阶段的突破之年。屯溪区作为大黄山建设战略核心高地,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争创全省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区为统领,加快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屯溪样板。
聚力高质高效,促进农业经济“强起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巩固提升高标准农田3000亩。积极推广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家、数字农业应用场景2个。扎实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建成徽派预制菜产业园,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臭鳜鱼产业综合产值超5亿元。巩固农药集中配送成果,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个以上。
聚力宜居宜业,促进农村环境“美起来”。按照景区标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五微”走向“五创”实现“五美”。全面展开南溪南、傍霞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巩固拓展凤霞、朱村等和美乡村建设成果,积极探索兖溪、紫阜、三充联动组团发展,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
聚力富裕富足,促进农民腰包“鼓起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徽创客、新农人,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家以上。坚持运营前置,推动“三级公司”开展实体化运营,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黄山区
“三聚焦”打造和美乡村样板
新的一年,黄山区将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五个振兴”、走好“六个之路”,引领带动更多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一体推进。
聚焦环境打造,全力提升本底颜值。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深化“五微”“五美”行动,高质量建成第一批4个省级精品示范村,高标准推进2024年申报工作,大力开展数字乡村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村庄运营和A级景区村庄创建,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整体升级。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五微”和美乡村满天星工程,全面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深做实户主会、积分制等特色做法,试点推行“书记一点通”服务热线,持续深化云上治理、一线治理、网格治理,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为乡村全面振兴营造平安稳定的良好环境。
聚焦资源禀赋,全力放大产业价值。聚焦“五个一”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亿元级规模绿色食品产业培育行动,支持苗知府、华绿园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不断拉伸茶叶、雷笋、香榧等特色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名牌产品认证认定,加强太平猴魁公用品牌保护管理,积极争创“黄山云雾茶”“永丰萱草”等公用品牌,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打造“太平有礼”文创品牌,创新开发“品乡味”“购乡珍”“忆乡愁”系列产品,推出茶、笋等一批优质特色伴手礼,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聚焦融合共促,全力做好赋能增值。牢牢抓住“一核两环”新机遇,持续深化与国家水上运动中心等“国字号”单位的对接合作,提速推进携泰康养等重大项目建设,谋划举办环湖公路自行车等大型体育赛事,做大做优汤口山岔、焦村汤家庄等高品质民宿集群,创新推出运动康复、旅居康养等高端休闲产品,不断打响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名区品牌。发挥“五个一”农业产业优势,不断推进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徽州区
写好乡村振兴“绿富美强”答卷
今年,徽州区将持续聚焦“五个振兴”、走好“六个之路”推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奋力写好乡村振兴“绿富美强”徽州答卷。
坚持生态优先,让乡村更“绿”。推进绿色生产,推动农业全域绿色防控,深化撂荒地整治,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00亩,持续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共建绿色生活,深化“五微”行动,推进美丽庭院“满庭芳”创建,全域抓好房前屋后清理整治,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挖掘绿色价值,加快望丰EOD、丰乐河生态廊道二期、“烟雨徽州水墨乡村”水系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产品 VEP开发,助推山水增值变现。
坚持产业为基,让乡村更“富”。推进农业增值,做强“茶花蜜香”特色产业,建成绿色食品产业园,实现乡村全产业链综合产值 110亿元以上。推进农村增收,推深做实乡村运营,扩面运用“384”工作法,布局创意农耕、农品、农事、农礼,确保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保持在全省前列。推进农民致富,注重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坚持业态融合,让乡村更“美”。供给新产品,做好农文旅、康文旅融合文章,借鉴“宠客”模式,打造一批集美食美景美宿于一体的“小而美”度假区,提升“徽见美好”产品矩阵。解锁新玩法,谋划“花满城·嗨徽州”春季农文旅系列活动,打造“红色情景剧”“剧本游”等沉浸式演艺,拓展丰乐河“一带五组团”文旅新空间,争创西溪南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拓展新承载,加快建设具有徽州特色的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坚持党建引领,让乡村更“强”。筑牢基层堡垒,深化抓党建促和美乡村满天星、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强化人才下乡,培育美学顾问、创意村长、乡村设计师、乡村运营官等新农人队伍,推动乡村活力源泉充分涌流。创新乡村治理,推动“友爱好”徽州建设向乡村拓展延伸,做足做好徽州乡村“和”文章。
歙县
绘就“歙采缤纷”和美乡村新画卷
歙县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67个、“一村一品”特色村130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50个,先后荣获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农业特色产业(黄山毛峰)10强县等荣誉称号。
新的一年,歙县将倍加珍惜大好机遇,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用心绘就“歙采缤纷”和美乡村新画卷。
坚持“绿富美”相济,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聚焦点上有风韵,突出特质化、差异化村庄IP,加快4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和新一轮谋划申报,让侨乡槐塘、光影石潭等有颜值、有产业的村庄出彩出圈。聚焦线上有风光,围绕“一城一乡一区一江”四大战略支撑和“云巅、山场、江畔、田园、村落”五大场景,高标准实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奋力打造“一城(徽州古城)一江(新安江)一村(中国传统村落)一路(徽州天路)”示范带。聚焦面上有风景,统筹开展“三大革命”,扎实推进艺术乡建,加快13个省级中心村建设,迭代升级“歙美五小园”,努力实现一村一景、一户一景,打造一批美丽庭院示范村。
坚持“农文旅”融合,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径。以“歙采缤纷”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做大做强“猪鱼茶菊果”全产业链,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提升郑村(鳜鱼)、深渡(三潭枇杷)等一批产业强镇,培育石河(水蜜桃)、姬川(灯笼柿)等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持续放大“徽文化·大地艺术季”品牌影响力,打造潭渡、坡山、义成等一批非遗村、摄影村、哲学村、康养村,进一步丰富三潭枇杷节、汪满田鱼灯节等活动,促进农商文旅商康养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建管治”并举,构筑基层治理新图景。以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为牵引,深化“枫桥经验”歙县实践,推深做实“党建+基层微网格”,着力推动“驻村夜访”向遍访覆盖,全面推行“五微服务”,探索实施“15880工作法”,持续擦亮“从取舍起”“歙事井然”基层治理品牌。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广运用积分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休宁县
贡献更多和美乡村建设“休宁经验”
休宁县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坚定不移走好“六个之路”,蝉联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健康促进县,努力贡献更多和美乡村建设“休宁经验”。
抓乡村建设。打造主题IP,与中国美院、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吸引一大批规划师、艺术家、乡创客等“新休宁人”扎根乡村,累计建成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99个。强化专班推进,成立高规格工作专班,创新“七个一”推进机制,周调度、月通报、季赛马、年考核。实施微改精提,坚持“小切口、微更新”,2023 年累计打造小菜园、小景观、小乐园等特色节点空间300余处。
抓乡村运营。精选团队,筛选一批精品示范村运营团队,打造一批示范村、主题村、美食村,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增收致富。153个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1.3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强化保障,发行“千万工程”专项债2.8亿元,整合乡村振兴、新安江生态补偿等资金1.57亿元,招引社会资本1.93亿元。党建引领,建强基层组织,打造群众自治品牌,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村集体发展活力。
抓乡村产业。突出农文旅,发展“两茶两鱼一花”,培育“休宁泉水草鱼”地理商标,打响“状元好物”品牌,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突出商文旅,重点打造齐云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培育祥源自由家树屋世界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体验,创意开发板凳龙、得胜鼓等非遗项目,深掘“一江一路”(横江、齐云大道)沿线文旅资源,盘活利用大熊猫动物园、凤湖烟柳酒店等资产,提升两个安徽历史街区,构建“齐云山—县城—万安”大景区,培育更多文旅消费新业态。突出康文旅,聚焦打造高品质休闲康养胜地核心区,发展田居艺术公社等徽州美宿产业,常态化举办状元文化大会、有机茶会、“张三丰杯”武术养生交流大会、啤酒文化节、齐云山霞客古道万人徒步赛等活动,力争2024年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量超过52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40亿元。
黟县
在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上当示范作标杆
黟县围绕打造“三个乡村”,以“农”固本,以“文”赋魂,以“旅”承载,以“体”塑形,以“康”布局,着力推进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精心建设省市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新的一年,黟县聚焦聚力“五个标杆”,持续擦亮“高特新”黟县标识,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落实“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奋力在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上当示范、作标杆。
搭平台聚资源。建机制,优化大黟山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一核四片区”专班,从规划、要素、政策、体制层面推动全域融合。聚人才,实施大黟山合伙人计划,聘请乡村建设导师,成立黟山大学,培养壮大徽创客、新农人、新网红等新黟县人队伍。抓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探索“产业园+文旅”模式,做活“土特产”文章,发展“乡土工厂”,打响“黟品五黑”区域公用品牌。
兴产业促融合。环境筑底,推行乡村建设“十不准十提倡”,深化“五微行动”,推出“百景提升”,打造“金边银角”,扮靓“黟路风采”,创成8个省市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文旅赋能,坚持全域4A、景区5A,推进镇村景全域一体化,培育摄影、康养、写生等主题村,集群发展“黟宿美居”,打造“丰梧·季”“影像南屏”等活动品牌。康体破题,聚焦养肺、养眼、养胃、养心、养体等康养核心吸引物,滚动建设“10+N”休闲康养旅游综合体,抓实塔川田园轻奢度假村等十大康文旅精品,常态举办骑行、摄影等体育赛事,打造休闲康养、高端度假等农文旅体康项目业态集群。
抓运营增动能。聚焦特色化,推进“百村行动”,通过举办百场推介,实施百个项目,招引百名运营师,推出百个亮点,实现聚势赋能。聚焦品牌化,做实村庄“四有”品牌,推出村庄特色“打卡”“网红”爆品,深化基金村落等运营模式,打造一批研学游精品线路,创新一批沉浸式旅游演艺。聚焦传播化,以更大力度落实“免减优·促消费”系列政策,携手敦煌、西安等地知名文旅,借势ta经济,全面打响“黟见倾心 自在桃源”主题IP,确保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成见效。
祁门县
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9.32亿元、增长5.9%,“六业千亿”全产业链产值达123亿元,跻身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响潭实践”“塔坊日记”受到省、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去年以来,祁门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千万工程”,着力培育“‘祁’遇十八乡”,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年,祁门县将围绕“五大振兴”,进一步深化“‘祁’心创未来”专项行动,全面推动“招引、质效、正风”大提升,全力抓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多作贡献。
坚守两条底线,筑牢“三农”根基。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利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0.32亿公斤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升“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高质高效,精心做好“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做优祁红、中药材、食用菌等土特产,打响凫峰“五凫”、芦溪“孙义顺”、新安“高塘同人豫”等农特品牌,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六业千亿”总产值140亿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动舟上·安乡、平里乡村笔记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农文康旅融合新业态。突出宜居宜业,扎实开展新安江(率水)、阊江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践行“五微”理念,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建设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由点及线到面,持续培育“‘祁’遇十八乡”品牌。走好善治之路,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全面推行“响潭实践”“塔坊日记”等经验做法,探索推广积分嘉许制,确保农村稳定安宁、和谐有序。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祁红制作技艺、目连戏、傩舞等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黄山高新区
持续攻坚催生美丽蝶变
去年底,黄山高新区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截至目前,累计发动党员干部群众1.35万人次,开展集中整治1000余次,投入资金1420余万元,完成房前屋后、卫生死角、乱堆乱放、乱披乱挂整治3400余处。长林村长托、汗山桥村下庄、东关路新潭段等区域精彩蝶变换新颜。新的一年,黄山高新区将以本次会议为新的契机,积极对标借鉴、努力学习赶超。
环境整治再聚力。聚焦难点、痛点,出实招、下狠招,彻底消除顽瘴痼疾。持续扩大环境整治覆盖面,逐步由重点区域整治向全域范围整治扩进;由外部环境打造向内在精神文化培育,由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向管理长效化转变。按照“微改造、精提升”总要求,以“绣花”功夫对村庄内“金边银角”实施精微改造,推动村庄环境“一时美”变“持续美”。
项目推动再聚焦。以群众可感可知可及的事情为突破口,明确可量化可考核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已谋划78个项目的基础上,力争谋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一批、全年建成竣工一批、细化完善充实一批,用心用情用力持续挖潜力、补短板、疏堵点、促提升。加快推进2024年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努力将长源村打造成全市第一个国际化艺术文旅村落,全市第一个国际艺术家驻留村落。
产业发展再聚合。以镇级振兴公司、村级强村公司为抓手,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民致富增收路径。立足优势、着眼“共赢”,全面摸排园区企业发展需求,积极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寻求村企联动发展结合点,促进村企合作,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确保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居)2024年实现全覆盖。
基层治理再聚效。夯实党建引领,坚持“干部带头、党员争先、群众广泛参与”,重新制定出台村(居)治理考核办法。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主人翁意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推广“户主会”、“一献四捐”、积分制等制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积极打造“文明庭院”“文明家庭”等文明标牌,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