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首页>地方频道>常州>要闻

常州如何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

  常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不动摇,着力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不断夯实常州发展之基。

  这既是清醒的现实考量,也是科学的发展方略。上世纪80年代,常州创造出“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八条龙”的发展奇迹,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一跃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世易时移。当规模经济的优势逐渐减弱,常州瞄准转型出关,大刀阔斧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省委书记娄勤俭来常调研时,明确要求常州要进一步塑造好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

  “这个城市工业的跌打滚爬,却是跟中国制造的来龙和去脉息息相关……满天繁星的常州工业,正上演城市工业演进的大戏。”上月,民间经济观察者、清华大学硕士林雪萍以感性的语言这样表述。

  优势:产业成色十足

  林雪萍认为,社会学家费孝通是无意中打造“城市名片”的第一人。费老总结出来的“苏南模式”,刻画了苏锡常三市如何发展乡镇经济的奇迹。虽然是讨论农村经济,结果却让苏锡常三个城市脱颖而出,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为耀眼的明星城市,并延续至今。

  底气来自于工业经济。改革开放之初,常州围绕大类产品“挖潜、革新、创造”,抓住1-2家骨干工厂,配套成龙、协作生产,极大地挖掘了工业产能。新世纪之交,常州在缺乏高端科研院所的条件下,又趟出了一条“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之路,推动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制造业比重保持全省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装备制造业一直是常州制造的压舱石。2005年,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达到34%;2017年,比重已超过40%。轨道交通装备、电网装备、农机和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太阳能光伏和基础装备等,已成为区域标志性产业。

  在细分领域,“常州制造”也在全国领先。每4台机器人,就有1台是常州制造的;全国石墨烯产业,一半在常州;变压器产量占全国12%左右;轨道交通牵引传动系统占全国45%;大吨位挖掘机销量全国第一;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全球最大;农业机械占全国六分之一……目前,全市超过100个产品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66.6亿元,增幅列苏南第二;制造业完成税收445.6亿元,增长20.2%。今年上半年,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193亿元,增长13.5%;制造业完成税收235.2亿元,增长17.9%;新增国家工业强基工程中标项目4个,累计数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差距:“整体海拔”不够

  登高望、对标看,仍有不足。与苏州、无锡等兄弟城市相比,常州工业的短板除了体量,还在于产业的“整体海拔”不高,缺乏“高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企业的单体规模普遍不大。

  市经信委主任朱志洪坦言,常州制造业结构偏重,以民企担纲,普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在转型升级上,虽然近年来取得一定成绩,但“三多三少”格局没有根本改观——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配套产品多,整机产品少;投资类产品多,消费类产品少。从企业层面看,尽管全市有200多家行业“隐形冠军”,但缺少上上电缆、瑞声科技这样的“高峰企业”,缺少整合资源能力强的上市企业。现有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力,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对城市品牌的支撑、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还不够明显。

  同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常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三新经济”与先进城市的距离较大,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电子印刷等尚处起步阶段,对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引领作用有限。市发改委通过调研也发现,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不同程度存在同质同构现象,主导产业方向基本都在3-5项,聚力度远远不够。

  升级:做强调优并举

  建设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取决于高质量产业,取决于“五个力”——关键技术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带动力、产业链条的整合力、信息化的引领力和标准的主导力。

  “常州以工业立市,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勇挑重担,提升制造业自主可控水平。”市发改委主任汤如军认为,“自主可控”比拼的就是创新赋能,让实体经济与研发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一核两区多园”的创新主阵地功能,突出抓好以智能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形成制造业发展新生态的主导权。另一方面,要发挥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实施工业互联网建设工程,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加快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供给能力。

  武进区区长戴士福认为,工业明星城市的塑造,必须由高质量大项目和高质量大企业来作支撑。武进正聚焦创新、资本和开放,系统谋划“苏南模式转型升级”,抓住持续加强环保治理、质量管理和深化“两化融合”的机遇,培育一批量质并举、超低排放、管理精细的标杆企业,切实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苏澳合作园区为重要载体,加快争取建设国家级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全年争取新增股改企业50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家;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年内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争取提高10%。

  常州机电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曹根植表示,产业发展离不开人,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必然要有一批高质量的大国工匠和熟练工人。学院近年来围绕“产、教、融”培育优秀技工人才,企业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课程,上课的老师是学校引进的企业工程师,在实践车间每个学生都是“工程师助理”。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高企,教学育才形成了良性循环。

  “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心态,在发展中实现价值、奉献社会。”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天润表示,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为全市企业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创新体现在每一个产品、每一台机器设备的升级换代和标准制定权上,不创新就会被淘汰。常州市制造业基础扎实、中小企业众多,必须大力实施“千企上云”,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钱璟目前设立了4个研发中心,在行业内率先上线“璟云”平台,已在全国200多所特殊学校应用,成为新增长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88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