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边,溧阳、郎溪、广德共保共治生态环境,好风景带来新经济
时隔一年多,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天目湖镇党工委副书记杨育美依然清晰地记得去年3月那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取水危机。
当时,根据监测数据,天目湖水质中的总磷指标在短时间内迅速超标,单总磷一项指标一度达到劣V类水标准,导致天目湖大溪水库硅藻爆发。
天目湖是溧阳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这次危机马上引起了重视,经过溯源发现,是上游的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凌笪镇青虾养殖排放的污水。溧阳与郎溪的苏皖毗邻地区,青虾养殖曾是富民产业。有“中国青虾第一镇”之称的溧阳社渚镇,去年全镇青虾产业产值超6亿元。产业兴旺的背后也有隐忧,产业大多以农户自主承包、低效养殖为主,对天目湖上游河道水质造成了一定影响。近年来,溧阳逐步推进当地的青虾养殖有序退出,但郎溪受限于资金等原因进程较为缓慢。
“去年1月至3月,他们的养殖场总共排放了大概有300万立方米的污水,我们饮用水取水都有问题。”杨育美表示,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而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大家要坐下来谈,沟通形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最初,由于两地土地流转价格和退养补贴等标准不一,双方的谈判陷入停滞。去年8月,溧阳开始对社渚镇567公顷的青虾养殖实施有序退出。到12月,两地达成了总计1000多万元的补偿意向,同时补贴标准统一参照溧阳的标准。经过治理,天目湖的水质各项指标也重新回到了地表水Ⅱ类标准。
这不是苏皖两地第一次牵手治水。在天目湖周边地区,早在2003年,就有村级层面的治水合作。2008年,江苏溧阳与安徽广德县开展联席会议,就建立天目湖水源地协作保护机制等问题达成共识。当时,跨省建立水源地协作保护机制是江苏治水史上的首次尝试。那次联席会议提出:共建水源地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就天目湖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保护目标、保护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协商确定。
天目湖镇党委委员彭攀记得,苏皖毗邻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便是由此开始探索建立的。2018年,苏皖合作示范区正式批复实施,溧阳、郎溪、广德聚焦绿色共保,进一步推动边界跨省合作取得新成效。
为了保护天目湖的水质和生态,引导天目湖上游的养殖户退出青虾养殖是重要内容。杨育美给记者举例,今年,溧阳与广德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其中一项就是帮助广德收运和处理生活垃圾,旨在从细微处着手提升生态底色。此外,三地在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育合作基础上,逐步与浙江长兴、安吉等地环保部门建立了环境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和六大联防制度,联手围绕好山好水做足生态文章。
好风景要带来新经济,还需在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做文章。一个可行的尝试,可能是共享共建区域品牌。近年来,依托高品质生态资源形成区域特色生态农业,溧阳培育了天目湖鱼头、天目湖白茶、社渚青虾等品牌生态农副产品,高品质生态资源带来了高端精品酒店、民宿和茶社等生态溢价。而现在,随着溧阳与广德、郎溪等地的合作不断加深,三地正探索区域品牌共建的可能性,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区域农副产品附加值。
郎溪县凌笪镇茶叶种植家庭农场主吴定义是受益者之一。以前,吴定义要卖茶叶,需要自己跑大老远到南京、常州找客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吴定义所在的镇子采购鲜茶叶。在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指导下,吴定义在自己的133公顷茶园种植了5000株樱花树,准备茶旅融合发展。他告诉记者,未来预计每年收入还能增加30%—40%。
更深层次的,是要形成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交易体系,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李恒鹏的话说,是要逐步培育起人们为生态产品和服务付费的习惯,从而用市场逻辑谋求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去年,溧阳查清天目湖流域生态资源本底,将具有市场化条件的“水质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文化旅游”四类生态产品纳入交易试点,通过实践公共生态产品采购、生态价值核算和生态产品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与浙江丽水、湖州安吉等地主打绿色金融等期货概念不同,溧阳的生态产品交易更关注当下的保护和治理。李恒鹏告诉记者,溧阳对生态产品的测算主要基于当地政府在维持现有生态水平方面的投入来进行定价。
溧阳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的第一笔交易,就与当地青虾养殖腾退有关。去年8月起,溧阳通过测算青虾养殖退出后形成的生态效益容量,按照每0.667公顷6500元的价格由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予以集中收购。所得生态容量中的水环境容量根据年度分配额,与生态治理工程形成的年度生态容量一起由高端康养企业购买,形成“流域内水产养殖污染退出与康养服务生态受益付费购买”的闭合模式,完成从容量形成、市场收购到经营主体购买的完整循环。
在去年7月举行的长三角县域绿色发展峰会上,溧阳和广德、郎溪签署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框架协议。未来,这样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和推广,推动省际交界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方式的制度化转变。(记者 朱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