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首页>地方频道>常州>要闻

从社会救助创新实践,看民生兜底的“常州温暖”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常州各级民政部门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要求,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党建引领统筹推进衔接有序、政社互补、兜底有力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构筑了一套分层分类、城乡均衡的政策制度体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将社会救助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一体部署、统筹推进。早在2015年,常州就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并相继配套出台了临时救助、支出型贫困救助等30多项政策文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

  近年来,常州继续抬高刻度“兜牢底”、广域覆盖“兜实底”、及时高效“兜紧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稳定提高,并于2017年实现同城同标。完善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统一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全面加强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开发领域的有效衔接,出台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开展精准救助实施意见,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重点对易返贫户、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潜在救助对象户等4类救助对象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发现情况及时启动救助程序。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常州在全省率先制定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十项举措,5次启动临时生活补贴;同时,全面打通困难群众救助“绿色通道”,临时取消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环节,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建立了一项集约共享、部门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优化33个成员单位的救助职责和任务清单,建立了会商制度,定期协调和解决救助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请市委深改办将“党建+社会救助”纳入全市深改工作推进体系,纳入全市党建工作要点和《全市基层党建“奋进新征程1155行动”实施意见》,并在党建考核中予以体现。

  做实社会救助四级联动,强化市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信息核对、平台运营、服务指导、培育发展“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依托其中心枢纽作用,着力打造市、辖市(区)救助中心、镇(街道)救助服务站、村(社区)救助服务点,在全市范围形成了衔接互通的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各镇(街道)均设立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并将服务端口向每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延伸,救助服务直达困难群众身边。

  搭建了一个智能研判、阳光运作的智慧管理平台

  家住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东周村的周志云老人,儿子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孙子正在上学,一家人的生活较为困难。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登录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帮助周志云一家提交救助申请。老人户籍所在地横山桥镇民政工作人员接收到平台信息后,主动联系周志云老人,为其家庭申请办理了低保救助,并通过平台转介、协调残联部门,为老人儿子办理了残疾证。

  在核对平台的基础上,常州集成推进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由分散受理向集约集成、由被动受理向主动研判、由闭门办理向标准阳光三个转变。平台自2020年8月上线以来,累计收到救助申请7334条、受理7127条、办结6867条,汇集全市救助数据600多万条。

  群众可登录“我的常州”APP或者扫描“常州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二维码进入救助平台,只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等基础信息即可申请救助。目前,14个部门30多项业务可在线受理申请,实现社会救助申办“一门受理、一网通办”。平台与核对数据库、困难家庭历史数据库、救助资源信息库无缝衔接、实时比对。通过大数据分析救助申请,初步研判救助项目,智能推送部门办理,救助结果实时反馈,一户一档建立电子救助档案,实现闭环操作。同时,协同部门主动推送大额支出等“预警信号”,特别是与医保系统对接,对医疗费用较高的人群自动预警、主动发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实施了一种多元参与、精准对接的公益服务模式

  常州聚焦困难群众关切,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基层动员能力,加强对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的培育、动员和引导,促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救助。

  创新公益参与方式。“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2.3亿元,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公益益事一起来”“党员创业扬帆行动”“社会救助领头雁计划”等一批公益创投项目,仅去年市级层面就投入2700万元,重点投向由社区网格员排摸的帮扶济困、扶贫协作项目。以“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活动为契机,动员村企联建、村社协同,精准帮扶困难群众。

  培育公益组织力量。2018年市民政局成立了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实体化运行市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探索“1+6+X+N”网格化党建管理,以“党建”带“社建”,培植引导一批红色公益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助力和谐善治。

  实施公益慈善项目。常州连续5次入选全国公益慈善城市百强榜,跻身地级市十强。每年2000余万元善款用于助孤助残助学助医等救助帮扶。慈善超市引入43个“红色合伙人”,实现了“慈商互哺”“善社同行”。

  搭建公益对接平台。在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设置“社会参与”模块。在供给端,建立“党建引领社会救助服务联盟”,打包发布服务项目。在需求端,建立困难家庭“微心愿”发布制度,范围包括实物捐赠、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供爱心组织和个人认领。 (常民轩 谢韵)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1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