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公布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名单,武进区位列其中,成为全省10家建设单位之一。3年建设周期内,武进将围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主题实施六大工程,使全区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更具活力、国际化创新特色更加凸显、产业和创新融合质效更加显著。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武进从创新中破土而出,在创新中拔节生长,科技成果串珠成链,风景正好。
创新引领,崛起产业增长极
西太湖畔,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国内首条大规模宏量制备、全自动控制的石墨烯粉体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经技术创新、制备工艺改进等,该生产线产能已达400吨。
在2021年江苏省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中,武进有27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8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超全市三分之一;1家企业入选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武进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卫星介绍,强化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发挥,武进区以项目为支撑,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同时,打通成长路径,实现创新创业企业培育与科技孵化平台建设的联动,靶向铺就让高成长性企业纵横驰骋的“黄金跑道”。
“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24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180家;41家企业获省科学技术奖41项,4家企业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成为武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助推石墨烯、智电汽车、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质量、高成长、高辨识度的新兴产业集群崛起。
平台增效,推动能级再跃升
致力于打造细胞治疗共性技术的“智慧核”,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落户武进。目前,这一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已基本完成载体建成,团队基本到位,首批引进5个重大项目。
此外,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集萃固高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所、长三角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创新基地等重点创新平台也纷纷落地,驰骋创新赛道和行业高地;新誉轨道交通、国创移动能源、洛凯机电、纵慧芯光与省产研院完成联合创新中心签约……
以服务主导产业为目标,武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一城多园”的区域创新平台布局优化成型。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创新密集区15个、市级以上科技创业平台77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68个,企业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33个。
坚持开放创新与协同创新相融合,武进吸引来自全球的创新资源加速汇聚。中以常州创新园作为国内首个中以两国政府签约共建的创新示范园区,已集聚以色列企业超过30家,推动技术转移130个以上;中德创新园全力推进武进与德国巴登符登堡州在教育培训、产业升级等层面合作;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集聚来自国内以及芬兰、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科研机构和绿色建筑建材企业。国际化成为武进创新的鲜明特色。
引才引智,激发蓬勃新活力
发展重心向创新转移,要素资源向创新整合,财政政策向创新倾斜,工作力量向创新聚焦,2021年,武进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武进区科技创新能级跃升的实施意见(2021-2023)》《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用“强政策”营造“优生态”;面向全球张榜创新需求,“揭榜挂帅”制度正式实施;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10份;组织申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7项,立项省“双创计划”项目人才7项、团队1项,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依托“龙城金谷”,武进加快引进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及相关基金管理机构,强化后备企业专业化服务供给。用好苏科贷、高企贷、市科创基金、创新贷等金融支持政策,积极整合资源。
创新未有穷期。把“两湖”创新区建设作为贯彻“532”发展战略的关键抓手,武进正统筹推进全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以产业链配置创新链,为“长三角最美湖湾城”导入创新业态,进一步放大创新平台叠加效应,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生态,为高标准打造“一园一城一示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