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表彰奖励在全省科技事业和现代化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常州市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一线产业工人陆堰龙和吴波登上了此次大会的领奖台。他们是常州市“产改”成就的懂技术、会创新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陆堰龙领衔完成的《攻关轮边机减速器系列行星轮组产品工艺瓶颈突破及磨齿工艺创新》项目和吴波领衔完成的《轨道交通车辆用踏面清扫装置》项目,分别荣获2020年度、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两位一线产业工人获此殊荣,与中车戚墅堰所近年来深入实施“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密不可分。
近年来,中车戚墅堰所在产改中深入实施“领创行动”,优化产业工人创新工作机制,搭建职工创新平台,构建集体协商专项集体合同,建立产业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涌现出一批优秀产业工人科技创新成果,培养出全国劳模刘云清,江苏工匠张学斌、陈士华、杨余明等一批优秀产业工人代表。针对一线产业工人,中车戚墅堰所着力构建了“4+X”劳动竞赛平台,深化“五小”创新活动,实现解决生产经营实际困难和促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双赢。
其中,“戚所工匠”评选、产业工人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等贴近工人群体特点的多个评比展示平台,把产业工人纳入了科研立项范围。仅2021年,中车戚墅堰所由一线工人主持挂帅的科研项目就有9项,参与项目超过100项;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围绕生产难点、堵点等难题,他们整合创新资源与技能优势,专门成立了智能制造事业部,把劳模、技能大师“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将优秀产业工人组成智能制造“创客联盟”,让生产现场难题成为产业工人创新的课题,使产业工人在项目攻关中得到迅速成长。
为进一步激发全市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热情,市总工会从“五方面”发力推动全市“产改”工作,让广大职工在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中得到提升。
强化劳模引领,破解职工科技创新瓶颈。通过选树劳模和各类先进典型,不断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建立创新成果服务交流平台的同时,组织劳模工匠“三走进”服务活动,让广大劳模、技术状元走出“家门”,发挥技术或服务的专长。目前,常州市已有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56家、“龙城工匠”30人。至2021年底,市创新成果服务交流平台,已集聚200多名在制造业有专业技术的劳模先进,入驻8万多家制造企业,累计发布需求71000多项,对接42000多家企业的技术需求,实现技术成果转化3700多项,完成合同金额1亿元,实现跨行业信息共享、同平台技术互补,为创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劳技竞赛,突破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常州市深入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创优立功竞赛,每年参赛职工超过10万人,通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在提升全市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选拔了一批常州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常州市的创优立功竞赛活动去年被列入全省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大活动,常州瑞声科技光学摄像头模组项目被列入全省“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十个项目之一。
推进职工创新,激发职工科技创新热情。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痛点,常州市以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创新技术、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五小”创新活动,同步开展常州市职工“十大发明专利、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推荐评选工作,激发广大职工的科技创新热情,促使企业创新创造专利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发展动力。2021年,常州市共征集120个优秀案例,其中7个案例入选江苏省总工会案例集,居全省第一。
助力职工“双创”,破解职工创新创业难题。为切实解决职工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贷款难、贷款贵等难题,市总工会设立了3000万元的职工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对职工创业项目采取基层工会组织推荐、保险(担保)公司担保、银行降低利息放贷、工会购买保险的创新模式,为职工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打通融资渠道。同时设立了劳模创新创业基金1000万元,最高单笔贷款可达100万元,激励全市劳模先进带头创新创业。2021年,全市工会累计发放贷款1235笔,贷款总额19895万元。
筑梦“双创”基地,破解缺场地难题。为解决职工和小微企业发展缺场地的难题,市总工会与地方政府合作,按照“四有”标准,建设了一批职工创新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好孵化器作用,加快培育和孵化小微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1个职工创新创业基地,其中15个被命名为“常州市职工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服务职工阵地面积达到10.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2000家,工会派驻专、兼职工作人员228人,基地带动职工就业超过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