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为了更好地践行“两山”理论,近年来,常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在铁面无私捍卫生态环境的同时,用心当好“店小二”,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为重大项目“提速”
从项目受理到审批,仅用时15个工作日,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50%——今年开工建设的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项目,在前期的环评审批中就跑出了“加速度”。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既是支撑“两湖”创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是常州市交通中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在建设单位申请报批项目环评文件后,市生态环境局窗口立即指定专人,为项目提供“随时随地、全心全意”的服务,在依法依规办理的同时,最大限度压缩环评审批时间。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全面贯彻“532”发展战略,全力服务重大项目,实施重大项目“专班会商”和“审批绿色通道”制度,不断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助推重大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截至11月底,全市286个重大项目中已有181个完成环评审批、登记备案等手续。
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工作人员唐新红说,今年来,他们积极推行“不见面”审批,有效提高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效率,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50%以内。其中,环评报告书的办理从法定时限60天压缩至18天;报告表从法定时限30天压缩至13天。通过实施项目清单化跟踪管理,市生态环境部门建立起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信息卡制度,做到“前期有人指导、报批有人协调、建设有人跟踪”。同时,适时开展“市区会商”和部门沟通,及时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商讨,合力破解制约瓶颈。
市生态环境部门还继续深化企业环保接待日制度,将每个月第四周的周四确定为环保接待日。在“敞开门”的同时主动“走出去”,采取上门服务、视频沟通等多种形式,切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排忧解难。2022年以来,全系统共接待162家企业,企业咨询或反映的222个事项已解决216个;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带队实地走访企业95家,解决问题200余个。
此外,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局长信箱”等政企交流渠道始终保持畅通高效,企业反映的问题均有专人限期回复、跟踪落实,“不见面”接待的成效大大提升。
为园区排放“限高”
今年起,常州市12家园区的企业除了记好现金账、销售账、库存账等传统账目,还逐步学习记好水、气污染物排放账。这一新任务,为常州市实现限值限量管理机制良好运行奠定了基础。
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是推进源头治理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常州市将限值限量管理纳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内容,全力推进,每月调度,逐项落实。
围绕限值限量管理的“测、定、用”,市生态环境部门进行了明确部署和周密安排,确定12家园区的年度环境质量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科学完成“定值定量”工作。同时通过多部门会商研究,推动各园区完成监测监控建设及联网工作,引导园区和企业做好排放量核算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排污管理处处长陈瑜说,下一步,在继续推进园区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联网、运维工作的基础上,将指导各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深化推进限值限量管理工作,做好排放总量指标储备,为园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为企业发展“添绿”
在今年我省公布的“2022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名单中,常州市共14家企业上榜,获评企业数量为全省第一。
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是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有力举措,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为企业绿色赋能,发布《常州市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明确全市每年培育20家左右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对于入选“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库的企业,统筹各相关部门,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市场、行政手段,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优化环境管理服务、优先提供科技服务、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等多个方面主动落实激励措施。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绿色发展,市生态环境部门还积极开展向上争取资金申报工作,今年截至11月30日,全市向上争取补助资金共计61993万元,争取资金总量位列全省第二;共支持项目56个,带动地方投入37.2亿元。同时,与金融部门共同谋划绿色金融发展新思路,建设“常绿分”评价体系。今年已为134家企业、单位争取绿色奖补资金990.22万元,涵盖绿色债券贴息补助、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补助、环责险保费补贴补助等多种奖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