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漫步街头,每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散发着独特魅力。街道宽敞整洁、交通秩序井然、市民举止友善......共同绘就文明画卷。近年来,虹口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居民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悄然增长。区文明办携手全区各街道,邀您“Citywalk看虹口”,一起开启虹口文明之旅。
百年前,一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起航,睁眼看世界。“一江一河一港”见证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汇。如今,3.4公里滨水岸线,外滩延绵起伏的古典建筑群和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尽收眼底。
这里是虹口北外滩,是“都市新标杆”。漫步街头巷尾,北外滩一片片文明之花灼灼绽放,夯实着人民群众的幸福之基,也塑造出这座海派城市的精神之源。
一、漫步北外滩,找寻“启航”坐标
一个红色浮筒,见证一段峥嵘历史。在北外滩的厦门国际银行大厦3楼窗前眺望黄浦江面,这支红色浮筒格外醒目。而今,树立在北外滩滨江的“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纪念标识是上海市首批设立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旧址统一纪念标识之一。2024年3月31日,为期一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展”在3楼展出,展示一百多年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展历程和“启航北外滩、睁眼看世界”历史场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也在不断延伸。
在杨树浦路78号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的一楼是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陆家嘴隔江相望,被誉为“最美滨江会客厅”。这里设有滨江客厅、思政大讲堂、小北接力站、小虹互动厅、滨江自习室、文明直播间和健康守护站,为市民群众提供了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健身、科普宣传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
近年来,虹口区持续深化“一江一河一港”文明实践示范带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文明实践”模式,联动市、区多个部门打造“双语会客厅”“人才会客厅”“科技会客厅”“光影会客厅”等,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围绕海派文化、先进文化、名人文化等主题开展“文化三地”志愿宣讲、虹口区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虹魔法课堂、白领午间一小时等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文明实践三级阵地共享资源,丰富公共文化、体育、科普等服务配送内容和模式,文明实践助力资源下沉,让市民群众享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江一河,日夜奔流,人们在这里找寻到“启航”的坐标,感受新时代脉搏的跳动。
二、中西交融间,升腾起“烟火气”
苏州河畔,建成于1932年的河滨大楼是这片土地发展的无声见证者。彼时,它被称作“远东第一公寓”。近百年光阴流转,如今大楼内住户既有大楼初建时的“老河滨”后代,也有不断融入城市发展的新上海人,更有近年慕名而来的外籍“新河滨人”。
拾级而上,“河滨会客厅”通过“修旧如故”的沉浸式改造让河滨大楼成为传承历史记忆、承载美好生活的最好载体。河滨会客厅在提供各类服务功能的同时,还为居民搭建了协商议事的共享空间。空间融合了休憩、展陈、医疗、阅读、讲座等多种功能,在中西交汇的空间中,浓浓的城市“烟火气”徐徐蔓延……
同时,南天潼居民区覆盖了苏州河虹口段全路段及黄浦江部分路段,河滨步道环境保护值得关注。在文明实践站的牵头下,由热心居民和周边单位白领组成的“守护一湾碧水”志愿服务队迅速成立。志愿者们常常穿上绿马甲,一边在河畔做清洁维护,一边向游客们宣传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意义,号召大家共同营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滨水环境。
三、品书香浓郁,坚定文化自信
一路前行,昔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驿站,今成市民文化宝库。这座英式风格外墙的书店——“1925书局”,最早是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驿站,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活动的重要据点,也是最早成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地方之一。这里流淌着的浓厚的历史感是主旋律,紧跟潮流的创新是协奏曲。
1925书局,不仅是弘扬红色文化的胜地,烙印着传承百年的红色基因;也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窗口,旗袍赏析、茶艺品鉴、中医探究、非遗传承、沪语教学、国潮相声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体验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在这全新的社区文化空间,学术专家、文化名人纷至沓来,当地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商务印书馆虹口讲堂”“市民夜校”等品牌系列文化活动不断上演,让书香文明气息充实群众的日常“生活圈”。
这家有底蕴有文化的书店,为周边白领提供阅读休憩、文化体验之所,为都市文艺青年辟一处温情港湾;让辖区居民在市井烟火中体验多元文明的交融,享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在沉浸式阅读中修身、悦己。
四、解忧杂货铺,服务零距离
在北外滩工作居住,解忧一站享。位于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20层的北外滩白玉兰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被年轻人们亲昵的唤作“解忧杂货铺”。这家“杂货铺”不仅在就医记录册申领、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提供白领们需要的社区事务,还对接区内优质医务资源,开办健康养生讲座......渐渐地,“有事就去20楼问问”,成了在白玉兰广场办公的白领们的习惯。
楼宇治理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这里还设置暖“新”加油站,持续为新就业群体送上“暖新大礼包”,为快递外卖小哥提供电瓶车充电、健康义诊等暖心服务。这一模式更被复制到北外滩各大楼宇、园区等文明实践特色站中,让文明新风传播得更远,形成了“浦创5·20”爱心加油站、“北外滩暖新驿站”等一系列服务项目。
大楼内的白领不仅想接受服务,更想通过文明实践的平台,为社区做点事。通过街道牵线搭桥后,社区困难居民的150个微心愿在平台发布。企业纷纷认领,安康通、电饭煲、成人尿布……一份份满载着白领们心意的新年礼物,给社区困难居民带去了暖意。社区与楼宇之间“不仅只是物理上的归属,还能成为心灵上的归宿”。
一江一河,日夜奔流,流淌着时间的记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从城市发展到产业升级,从公共空间开放到产业与文化内涵的注入,加之居民群众文明素养的日益提升,我们看到一片片文明之花在北外滩滨江灼灼绽放。“一江一河”滨水岸线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为“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持续增添新时代文明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