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单迪
乡村振兴,健康为基。
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是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第一站”,也是实现医疗保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近日,记者走进几位扎根合肥乡村多年的村医,听他们讲述了自己和村民之间互相离不开的“守护故事”。
日行2万步
他用脚步丈量行医路
“这么多年早就和大家处成老朋友了。”今年41岁的肥西县村医王明明毕业于安徽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王明明是肥西人,2011年12月来到桃花镇卫生院,从此踏上了基层医疗的道路。这一干就是13年,如今任桃花镇染坊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
染坊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承担染坊社区和锦航社区辖区内5万多人口的基本医疗,而在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较高,他们当中不少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管理卫生服务站日常工作、在全科门诊给村民问诊开方、及时上门入户指导用药……在13年间,王明明重复着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而正是这一次次服务拉近了他和和患者的距离。“随着一次次走访深入,感觉大家对我们的信任也越来越高。”
今年90岁高龄的村民殷桂修患有高血压、脑梗塞,行动极为不便。考虑到这种情况,王明明和同事从2017年就对其每月上门入户随访。事实上,附近村民们最熟悉的,正是穿着白大褂的王明明带着健康一体机行走在路上的身影。“平时我都是走路去居民家中巡诊,日行2万步左右也是常事。”王明明笑着说。
乡村医疗卫生发展,事关亿万农民身体健康,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灵魂。王明明告诉记者,近年来,桃花镇卫生院染坊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服务脱贫人口56户155人。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多年来,王明明还积极参与科普宣教工作,“我们每个月都会在社居委做一次科普讲座。”他介绍,讲座主要关注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防跌倒、上呼吸道感染等热点话题,为村民们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
十余载时光匆匆走过,在给村民提供医疗服务之时,王明明也亲眼见证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今卫生服务站里诊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内容持续优化拓宽,这两年还新开展了预防接种和中医诊疗相关服务。谈及未来,王明明坦言,还将继续坚守在基层医疗工作岗位上,努力守护家门口大家伙儿的健康。
坚守20余载
她用初心筑起“第一道防线”
单迪是庐阳区三十岗乡卫生院的一名乡村医生。说起村医这个职业,她坦言,做医生是自己从小的志向。
原来,幼时的单迪曾经生过一场重病,连续多日高烧不退,幸亏医生及时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她才渐渐好转起来。小小的单迪惊叹于医术的“神奇”,在心底埋下了“治病救人”的种子。1999年,单迪来到三十岗乡卫生院,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生。
20多年,单迪的工作职责有了变化,但从未改变过的,是“把患者放在心上”的医者初心。周围的村民都知道,她是出了名的有耐心,哪怕再忙再累,面对患者都不急不躁。在妇保科做孕检时,她会贴心地说明胎儿所处阶段、目前情况,嘱咐清楚各种要注意的问题。做儿保检查时,她比孩子父母还“操心”,会仔细评估孩子生长发育、早期发展、膳食营养等各方面情况,遇到佝偻病、运动发育落后、小儿肥胖症等问题,总是一遍遍反复叮嘱家长注意事项,并指导科学喂养方式和补充用药等。
在她看来,乡村医生是守护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自己理应再细致点、再负责些。秉持“小病尽心看、大病尽快转、看病少花钱”的原则,单迪会尽其所能为患者省下一切不必要的花费,能不开药就不开药,开药也是严格按照计量。
抱着“学而不止,止而不尽”的想法,单迪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充电”,不断汲取新知识。近年来,单迪的工作重心转向全科诊疗,患者以慢性病老年人居多,并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如签约家庭医生、送医进村等。“做医生,最高兴的就是看到患者康复,付出再多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会继续在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努力为村民做好健康服务。”
合报医点通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唐萌 通讯员 马燕 余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