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从凤阳看滁州: 突围者的“势、局、事”

  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

  一头连城市、一头连乡村,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发展单元,县域兴衰直接关系着发展全局。

  对于仍未摆脱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基本省情的安徽来说,县域经济的振兴更是举足轻重。2023年,县域生产总值占安徽全省比重超过47%。

  放眼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大潮,有的县,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突围;有的县,则徘徊不前、陷入困局。

  “发展慢—实干难—人心散”,这是一些县域发展陷入停滞的常见困局。

  那么,破局的关键在哪里,发展突围的密码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来到滁州市凤阳县,探寻该县发展突围的经验。

  为什么是凤阳?

  历史上的定远、凤阳、嘉山(今明光市)都是安徽沿淮地区出了名的“穷县”——当地民谣“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道尽了这里曾饱经的沧桑忧患。

  可就是这么一个曾经的“穷县”,随着安徽“第三城”滁州市的异军突起,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新兴产业“现象级”成长的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一任接着一任干,近年来发展速度尤为迅猛,2017年以来生产总值连跨四个百亿元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

  从凤阳看滁州。

  县域突围离不开市域带动,而市域整体向上更离不开县域支撑。这条县市联动、向新向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深刻的启示意义就在于:

  谋势是起点。看准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迎风起舞。

  谋局是关键。以势造局,以局引流,县市联动,一体构筑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发展平台。

  谋事是支撑。凡突围,必聚力。干成几件大事,抓实几个产业,就能撑起发展之“局”,崭露腾飞之势。

  那么,凤阳是怎么做的?

  识势:投身产业变革,向“光”而行

  县域经济突围,不易。

  相比城市,县域经济体量偏小,基础设施偏弱,招商引资上没有地级市的优势条件,又面临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较难留住人才,在白热化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迫切需要找出一条适宜自身的发展之道。

  而难就难在这里。很多县域陷入发展困局,不是没有发展意愿,也不是缺乏行动力,但一些地方到头来却是“打了一通乱仗”。

  究其根源,有的是“势”上踏空,错过发展大势,没能结合自身优势,产业规划不科学,招商引资只看眼前,“捡到篮子都是菜”,招来的项目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好;

  有的是“局”上受限,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发展格局打不开,留不住大项目、好项目;

  有的是“事”上失序,产业布局、发展大环境一旦受挫,干部心气神便难以提起来,有的不作为,追求安逸舒适、“佛系”“躺平”;有的乱作为,违法乱纪,这些又会给发展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势、局、事。谋划全域发展,这三条“线”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底层逻辑上的体系化循环。

  如何形成正向循环?这既取决于发展大势,更决定于干事的路径和方法,是否谋得准、谋得科学。

  而凤阳的突围,正得益于此。

  摊开凤阳的“手握的牌”,矿产资源,算是一张“好牌”。

  凤阳石英砂、石灰石“两石”资源丰富,特别是石英砂资源,远景储量达100亿吨,岩矿中的二氧化硅含量达到了99%以上,储量、品位和综合利用价值均居全国第一。

  但在以往,凤阳的“资源牌”没有打好,发展也经历过“阵痛”。

  由于企业技术门槛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凤阳的石英砂主要作为建材辅料、家居装饰材料以及日用玻璃生产原材料等。

  这些砂子,一吨甚至卖不到百元,“白菜价”都没人要。

  背靠优质石英砂资源的凤阳人没享受到多少“靠山吃山”的红利,却饱受环境污染之苦。

  污染到什么地步?

  当地群众家家户户不敢开窗晾衣,马路牙子堆着半尺高的白色尾泥。住在矿区周边的女孩子,都不敢穿白衣,否则出门不久就变成了“灰衣”。

  怎么办?

  凤阳人一直在苦苦思索。

  前些年,国家大力治理产能过剩,凤阳县关闭了水泥生产线,却也敏锐地意识到,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契合新发展理念导向、符合绿色发展要求,是另一块广阔天地。

  石英砂,是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变以往的挣“低附加值又污染”的小钱,为赚“高附加值又环保”的大钱,岂不是双赢?

  2018年,凤阳关停了200多家“小散乱污”企业,规划建设了大庙石英产业园,实施石英砂行业退田入园、退河入园、退林入园。

  关掉“偏门”,但怎么才能迈上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正途”?

  “双碳”战略的落地,特别是以太阳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方兴未艾,让凤阳有了顺应大势、谋定而后动的“笃定”:在战略规划上,凤阳下定决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光伏产业。

  翻开凤阳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可以看到凤阳县连续三次将发展硅产业写入其中。十多年间,正是秉持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从“初步形成全国性日用玻璃集散中心”,到“打造‘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凤阳产业发展向“高”攀爬,向“新”而行。

  紧跟产业变革大势,以资源换产业,这一次,凤阳乘上了“东风”。

  这几年,作为“新三样”之一的光伏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依托资源优势,凤阳光伏产业加速崛起。

  凤阳把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县领导“逢会必讲光伏、逢人必谈光伏”,利用一切契机推进凤阳光伏产业、招引光伏项目。

  随着福莱特、南玻、正泰等一批龙头企业入驻,百亿产业强势崛起。

  2016年,福莱特作为首家光伏玻璃龙头企业落户凤阳,先后签约4期项目,完成投资超200亿元;

  2021年,签约总投资220亿元凤阳县海螺光伏绿色产业园项目;

  2022年签约总投资100亿元尚德20GW高效组件产业园项目;

  ……

  2023年,凤阳县光伏产业链产值327.5亿元,同比增长104.8%。光伏玻璃产能接近全国1/4规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

  曾经不值钱的砂子,变成了“金砂”。

  光伏砂,即使在行情不太好时,也卖到每吨400元左右。随着提纯技术再提升,砂子的价格可能还会翻一倍。

  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的入驻,规范了采砂工序,一举解决了污染问题。

  比如,尾泥尾砂的乱排乱放,一直是矿区整治难点,凤阳曾因此花15亿元为“母亲河”濠河“通肠洗胃”,治理成本不可谓不高。

  如今,随着加工工艺的提升,尾泥尾砂也变成了“香饽饽”。

  有了大企业的技术加持,大庙镇党委副书记孙威不再神经紧绷:“昨天,一家水泥厂联系我想要购买园区企业100万吨尾泥尾砂,一吨20元,就是2000万元的销售额。”

  生产中提取的白炭黑产品每公斤也能卖到40元左右。园区企业正在将原料“吃干榨尽”。

  现在的园区,蓝天绿水、白云飘飘,道路两旁种满绿植,路边的小花,趁着春风摇曳。

  大庙镇副镇长刘璇身穿一件纯白大衣,格外亮眼。现在,女孩子在矿区穿白衣,再也不是什么奢望。

  凤阳,就像她的名字“丹凤朝阳”一样,向“光”而行。

  凤阳“落子”光伏,滁州满盘皆活。

  站上产业变革大势“风口”,滁州吸引全球光伏20强企业中9家落户,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产能均占安徽全省一半以上,正向着建设“世界光伏之都”的目标渐行渐近。

  乘势:“最大的品牌”撬动最大红利

  县级行政区,光靠自身力量“闷着头干”是不够的,顺应国家大势,巧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外力”,是一条捷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最大的“势”,对于和南京“打得火热”的近邻——滁州来说,紧扣这个“大势”,尤为重要。

  相比来安、全椒等县市,凤阳距离江苏还有一定距离,缺少省际毗邻区的“近水楼台”之便,但凤阳的“融长”之路,有着自己的一套打法。

  改革,是凤阳最深的基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凤阳最大的“势”。

  全国闻名的小岗村,便成了“桥头堡”。

  崔正行,出生于邻居叔叔们摁“红手印”的1978年。

  “我很早就出去打工挣钱,在江苏一家工厂学机器维修,2016年回家时,我看村里起了老大一片工地,一打听才知道,小岗要建一个很大的厂,我想这么大的厂,肯定有很多设备要维修,后来工厂开始招工,我就办好了离职手续,总算回家来了!”

  崔正行看到的“老大一片工地”,就是小岗招商来的老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盼盼食品。2017年,怀着在“农村改革第一村”推动乡村振兴的愿望,盼盼落户小岗。

  “我们的食品、饮料,是做给我们的亲人吃的,做给我们的亲人喝的”,一进厂区,四行大字十分醒目。2023年该公司产值达到4.5亿元,员工约500人。

  就像“盼盼”的名字一样,以改革思维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工旅的新融合,给当地带来了新盼头。

  凯盛浩丰(小岗)智慧农业产业园里,番茄果实竟然一样红、一样大,就像工业生产线上出来的。

  这是怎么做到的?凯盛浩丰小岗村基地副经理高宏伟解释说,园区的智慧玻璃温室采用了中建材集团自主研发的4毫米超白减反无影玻璃,透光率高达91%,高散射率确保每一棵植株均匀享受阳光,该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用工业化思维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

  这个项目,已成全省、全国的现代设施农业样板。

  4月的凤阳街头,不时可见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的宣传标语,这个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累计签约绿色产品项目12个,总投资63.4亿元。凯盛浩丰和盼盼食品都是展会上的“宠儿”,连带去的展品都被“一扫而空”。

  背靠长三角巨大市场,凤阳的绿色食品销路打开了。同时打开的,还有明中都皇故城旅游区、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宿、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条条乡村旅游线路。在这些线路中,操着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全国多地方言的游客纷至沓来,购买农产品、住宿、餐饮等消费,带旺了文旅产业。

  如今,乐享晚年的“岗一代”不再担心小孩能不能养活,“岗二代”们忙于打拼事业,“岗三代”们学成归来,成为建设小岗的新力量。

  当年,小岗人用摁“红手印”的方式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的新小岗人,正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势”,传承着小岗的改革基因,发展有小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的最大红利、最大动能。

  地处沿淮的凤阳,虽未占地利之便,但却以小岗村这个最大的品牌,撬动了最大红利,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县域如何乘势而上?紧要之处就在以洞明果敢的明势之智找准支点。

  从凤阳看滁州,更足以凸显出,全面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滁州上下最大的共识和果决的发展行动。

  乘势之要,既重在看准方向,更贵在行动坚毅。

  组局:小城百亿的项目“名场面”

  小县资源少。

  招商,几乎成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然而,招商竞争早已是一片“红海”,“个头小”的县级行政区,怎么在一群“大个子”的竞争对手里“抢到球”,如何让眼光高的龙头企业“看上自己”,大家都在绞尽脑汁。

  当下,一个县能落户一个实打实的百亿元级投资的制造业项目,往往就是享誉一时的“名场面”。

  在凤阳,这种小城百亿的项目“名场面”近年来持续登场。

  凤阳做的,就两个字:“谋局”,将招商、调度、服务等全部融入“局”中,贯穿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光伏龙头企业——正泰的落户,堪称典范。

  早些年,凤阳招商干部就“盯”上了正泰,一位干部加了正泰中层干部的微信,在微信里聊了整整两年都没见面。对方态度有点不冷不热,一副“县里接不住我们的大项目”的意思。

  2021年,因一个契机,凤阳招商干部终于约到了他,请人家吃饭,对方称有饭局,一直等到他饭局结束才有机会见面聊了几句。正泰的干部坦言,感受到凤阳的诚意,但对县里的条件和能力还不够信任。

  此时,浙江义乌、嘉兴、海宁等地都在争取该项目,竞争非常激烈。

  几经辗转,对方终于牵线双方的主要领导见面。2022年5月底,滁州市主要领导率队在杭州拜访了正泰集团一把手,促成了在凤阳的投资,正泰投资80亿元。

  项目进驻的过程,也是充满曲折。

  正泰一开始对土地不满意,临时又换了块更大的地;

  正泰项目2023年6月要投产,企业反映需要建变电站,由于凤阳县供电归属蚌埠供电公司,凤阳县主要领导和工作专班轮番前往蚌埠沟通对接,最终在4月底完成变电站建设。

  2个多月时间,不要说建一座变电站,连设计、招投标都完不成。凤阳的惊人速度,让正泰上上下下大吃一惊。

  2023年6月3日,正泰一期产品下线。正泰集团一把手专程赶到凤阳县,那天他笑得格外开心,并在活动现场签订投资100亿元的二期项目。

  论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人才规模,县级行政区比不过地级市,要留住好项目,只能拼诚意、拼服务。不怕被拒绝、不怕麻烦,“热脸遇冷脸”更被招商干部视作常态。

  在他们看来,开始时对你冷脸以待的,往往恰是实打实干项目、做产业的,而那种过分热情、把百亿挂在嘴上的人却是最该防范的“坑”。

  凤阳有执着的招商劲头,也有高效的招商打法。

  为了招商,凤阳各级干部几乎全员上阵,该县组建了六大产业链专班,县领导带头,四大班子人人有任务、个个定目标、一级带着一级干。

  再看服务,凤阳的扁平化调度,是项目提速提质的关键。

  从2020年每一周一次的千亿硅谷指挥部工作调度会,到近年来每两周一次,至今已坚持开了110多次。

  每次调度会不只是研究征地拆迁、营商环境,而是调度各种保障要素,细化到所有重点项目。

  调度会不讲成绩,就讲今天干什么、下周干什么;不搞交流发言、表态发言,只找差距,说怎么干。

  “首问负责”“即申即享”这些做法在凤阳已经成为常态,现在凤阳干部想的最多的是“你能提前为这个项目做什么”。

  就像凤阳县委书记朱林的一句口头禅:“我是‘理工男’,不晓得怎么说得好,只晓得怎么好好做。”

  这种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态度以及高效的工作布局,创造了百亿元级投资大项目落户小县城的一个个“名场面”:近三年平均每年凤阳都有一个光伏行业百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

  大项目对县域为什么重要?

  引进一个百亿元级投资规模的制造业项目,等于就是造一个汇聚发展资源要素的“局”:项目带来资金、带来人才、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带来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思维。

  对于一个县域而言,这些都抬高了发展水位,由此也能练就更高的“游泳技能”,锤炼推动发展的更加专业化本领和能力。

  这也是滁州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心得”。由于近年来不断有百亿级体量大项目落户,如今,滁州已经能对一个重大制造业项目从落地到投产各个环节进行更加清晰的节点安排,通过专业化的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实现快速投产。

  “那种需要建设50万至60万平方米厂房的制造业大项目,半年多建成投产,完全有把握能做到。”滁州的负责同志曾信心满满地说。

  破局:实干者的“破立之策”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县域发展中很难过的“坎”。

  一些县级行政区难以适应转型,摆脱不了“放任不管或一关了之”的“二极管”思维,要么环境脏了,要么产业“黄”了,有的资源县一直没有过绿色转型这道关。

  但凤阳,跨过去了。

  2021年4月,时任凤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朱林正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通报而急得彻夜难眠,用他的话来说:“压力巨大,睡不着觉,一心想着怎么整改和发展。”

  当年4月,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安徽当天就收到群众举报,反映凤阳县机动车拆解行业环境污染严重。

  通报指出当地存在“督察转办信访件查处不彻底”“非法机动车拆解点环境污染严重”“非法拆解问题始终整而不治”3类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凤阳县刘府镇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报废汽车拆解利用集散地,但由于当时市场多是自发、无序、小作坊式个体经营,废旧汽车拆解不规范、不科学,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

  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点名”、限期整改通知,无异于对当地党委政府的“当头一棒”。巨大的压力下,怎么整改?废旧机动车拆解行业还要不要了?

  既堵,也疏,污染绝不容忍,产业还是要发展,凤阳做的就是“整改+转型”。

  整改期间,凤阳县依法取缔非法机动车拆解点,由有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公司进行处置,清理各类废铁废钢、污土废渣等1.1万余吨,已全部转运并规范处置等。

  目前,当地仅由玉成洪武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利用公司一家大型企业负责废旧汽车处置,该企业操作流程规范、有序、精细,成为凤阳经开区循环经济园片区的龙头企业。

  下一步,就是转型了。

  破铜烂铁、废旧汽车,如果合理利用,都是“金疙瘩”,皆是大产业,这在发达国家早有先例。

  园区里,安徽拓美威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专门做废旧铜铝的再加工,将回收来的“破铜烂铁”,加工成汽车零部件、水龙头、电线电缆制品等。投产后去年产值达到112亿元,产品出口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拓美威的引进,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故事。

  当时,园区招商的同志原本是与另一家常州企业老总谈合作的,这家企业老总与拓美威老总是好友,路上偶遇便一同前往。结果,这个企业老总没和凤阳谈成,拓美威老总却与凤阳签了约,将公司从江苏常州迁了过来。

  几年过去,差别显现出来了。原本那家企业因外贸形势,生意大受影响;这边的拓美威却发展得如日中天,产值年年翻番。

  如今,拓美威三期项目开建,他也注资进来,一起做铜铝全产业链。

  和拓美威一样,如今的循环产业园蒸蒸日上,实现经营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三个翻番”,2023年产值做到了270多亿元。

  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的新风口,该园区延伸产业链,将铜铝制品再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边框等产品,从废料里淘出更多“金元宝”。

  从废旧机动车拆解、破铜烂铁回收,到循环经济园区,从“小散乱污”,到集中规范,一套组合拳下来,凤阳顺应转型大势,正确地处理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顺利度过了绿色转型的“大考”,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丰收。

  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就是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一定程度上就是“破立之策”。高明的“破局者”,首要的思维取向是立,以千方百计引入先进发展要素为导向,“破”往往就是有效的“立”。

  于凤阳,于滁州,这都是发展活力、发展口碑背后的重要底层逻辑。

  谋事:“干成几件大事”拉满氛围感

  是好的发展环境,提振了干部作风,还是好的干部作风优化了发展环境?这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难说清。

  事实上,一些县级行政区的干部作风问题,一直“卡”在这条发展循环链上。

  凤阳虽在滁州,但凤阳人的性格更偏北方一点。从古代的朱元璋搞农民起义,到45年前小岗人按“红手印”搞“大包干”。胆子大、敢想敢干,是凤阳人骨子里的基因。

  在凤阳采访调研时,很多干部和企业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凤阳人的这种“地域性格”用来抓发展、搞建设,是能“成大事”的一大优势;反之,也可能“出大事”。

  凤阳的做法,就在于“谋事”:县里几大班子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努力干成几件大事,以“事”撑“局”、以“局”成“势”,造就生机蓬勃、向上向新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火热氛围。

  事业始终是干部成长的舞台。在这种“热锅热灶”的氛围下,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就会成为更加自觉的追求和行动。

  如果你和凤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学军聊几句,你绝猜不到他是1965年出生、快退休的人大干部。

  他总是一脸笑容、语速很快,谈循环经济产业更是如数家珍,对产业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说话时眼神中流露出热忱与自信。

  同样,当你和凤阳县政协副主席、光伏产业链常务副链长曹启兵聊后,你也会惊诧这个儒雅的政协干部为何对光伏产业这么精通。他记忆力很好,过去招商的时间、地点、细节都能回忆得一清二楚。

  这些得益于凤阳的“链长制”,将四大班子全部容纳进去。也就是说,人大、政协不是所谓的“二线”,反倒是冲在抓项目、抓经济的“第一线”。

  其实,对于像史学军、曹启兵这样的干部,他们都曾身经百战,之前都从事过具体的经济工作,有的是开发区一把手,有的是县直部门负责人。

  曹启兵坦言:“凤阳发展势头很好,我们这些凤阳县土生土长的干部,退休了也在凤阳,即使为自己的未来,现在也要努力啊。”

  走路有风,眼里有光,已然成为凤阳很多干部状态的真实写照。在他们心里,自己虽身在县域,但决不能甘当“咸鱼”。

  坚韧与干练,写在凤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军义的脸上,1969年出生的刘军义在农村中学教书多年,此后凭借勤奋好学考上公务员从事文字工作,后进入经济工作一线。每天早上5∶30起床,晚上10点之后离开办公室,这一习惯他坚持了很多年。

  2021年,刘军义任凤宁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正着手全县开发区整合,此时,爱人查出患有乳腺癌在上海手术。

  刘军义仅在爱人手术那几天请假赴上海陪伴,而爱人后期的化疗阶段严重失眠,刘军义整夜陪伴,第二天还得正常上班。

  “只要到了单位,就要忘掉家里的事;回到家,就不要去想单位的事。凤阳的干部,就得学会在这些身份里转换。”刘军义说。

  年轻一代,就如同处在“快速的跑步机”上,在锻炼中迅速成长。

  2019年,淮南小伙黄友好收到凤阳同学发来的一条信息,我们县在搞人才引进,你要不要试试?每月4000元的人才补贴,还有一次性15万元的购房补贴,心动之下他投出了简历,如今已成为县科创中心副主任。

  2018年3月,在北京读外语专业的刘璇通过省考回到老家大庙镇,一个曾经遍地是小矿厂的石英砂之乡,她印象中的小镇还停留在不敢开窗晾衣、马路牙子堆着半尺高的白色尾泥,如今微信上的“旋风少女”刘璇已任职大庙镇副镇长。

  2019年毕业的凤阳板桥镇小镇青年张永杰,大学一毕业,就入职福莱特。看着初中玩耍过的地方变成一个个大项目,他自己也由职场“小白”成长为公司行政副主任,如今张永杰发自内心地感到回乡就业是他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当区域经济处在“发展快车道”,老、中、青,一代代的凤阳人,他们专注在“车道”上奋力奔跑。

  谋事、干事、成事,汇聚成凤阳突围的强大力量。

  有人说,凤阳,是滁州的缩影,是区域经济增长“新势力”的代表。

  确实,从产业规划、发展布局,到手法、步法、打法,均如出一辙,即以国家大势、产业大势、转型大势为宏观牵引,进行全局谋划;以聚集要素、招商引资和政务服务为中观路径,进行整体推进;以干部作风建设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微观打法,取得最大效益。

  这些,一举逆转了曾经的发展困局,成就了突围的逆袭佳话。

  979年前,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环滁皆山也”,让世人记住滁州。

  如今,滁州已成为“环滁皆产业”的光伏之都、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无论是凤阳的“逆袭”,还是滁州的“出圈”,归根到底得益于在谋势、谋局、谋事上摸索出一套环环相扣的体系性“打法”。

  这,是属于实干者的“大时代”。

  新发展格局之下,小城、县域不再是甘于寂寞的“配角”。

  站在大势一边,用好资源优势,外聚要素、内塑斗志,就会如凤阳、如滁州,勇立高质量发展潮头,破浪前行,绽放别样精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8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