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13日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940周年诞辰。李清照的一生,从北方到南方,前半生光彩照人,后半生颠沛流离,最终孤苦终老于浙江。江苏南京是李清照生命中的重要一站,她也在南京留下了多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李清照第一次来到南京,是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此前一年,她的丈夫、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已经来到南京,出任江宁知府。赵明诚本来担任淄川留守。建炎元年(1127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南京)去世,赵明诚南下奔丧,于同年七月担任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而李清照暂时留在山东青州家中。
也是在1127年,金兵大举入侵,“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北方局势越来越紧张。李清照整理遴选了和丈夫共同收藏的书画、古籍、金石文物,“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李清照押送着十五车的书籍器物,一路辗转,乘船入海,再由海口入淮河,经楚州(淮安),过长江,抵达镇江。第二年,李清照平安抵达南京,与丈夫赵明诚会合。令人遗憾的是,在镇江时李清照遇到盗贼,所携部分书画文物丢失。
“抵达南京后,李清照和赵明诚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时光,李清照除了和丈夫一起整理书帖,研究金石以外,还经常游览金陵胜迹。”南京文史专家严中介绍,南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有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每到下雪天,李清照都会穿着蓑衣,披着斗笠,登上南京城墙,欣赏千里江山,万里雪飘,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寻找写诗的灵感。
南京是六朝故都,六朝政权面对北方强敌,长期偏居南方一隅,这段历史触动李清照的心弦。她想到,南渡以来,上至朝廷君臣,下至高门大户,人人逃窜,不思抵抗,心中不禁愤懑不平。
史料记载,李清照在南京写有两首失题诗,其中一首有名句曰,“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讽刺南渡的衮衮诸公到了江南的吴江(吴淞江,即苏州河)都嫌冷,如果到了北方的易水会更加觉得寒冷吧。话外之音是,怎么能指望这些怯懦无能之辈去收复北方故土呢。另一首有名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则是慨叹南渡群臣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没有王导、刘琨那样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
建炎三年(1129年),因为南京城里发生兵变,知府赵明诚被罢官。夫妇俩离开南京,顺水路前往芜湖,在途经南京远郊的乌江镇时,李清照想起,这里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著名的《乌江》诗由此诞生。此诗是李清照为数不多的豪放诗作,她赞美项羽的高贵品格,抒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在抵达安徽池州后不久,赵明诚又接到朝廷调令,担任湖州知州。他再次前往南京,准备赴湖州上任。途中,赵明诚不幸染疾,他拖着病体到了南京后就卧床不起,病情日益沉重。李清照闻讯后,立刻赶往南京。同年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在南京病故,终年49岁。李清照悲痛欲绝,她写下感人至深的祭文,有“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句,自比为失去丈夫的孟姜女(杞妇)。她还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声声慢》,泣诉和爱人永别的悲痛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据研究者考证,李清照在南京期间的佳作,还有一首《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是这首词的名句,细读这首《临江仙》,人们能够感受到在经历一系列家国之变后,这位女词人的艺术风格已经从早期的清新婉约转变为沉郁悲怆,而这一风格也始终贯穿了她此后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