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研制出组合式吊架,开创全省不停电检修先例。通过‘问题墙’‘回音壁’,我和团队将检修现场的痛点转化为45项发明专利……”近日,在海安市产业工人大轮训示范展示暨开发区专场活动上,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苏电工匠、国网海安供电公司四级专家王爱东的示范宣讲,赢得全场阵阵掌声。这是今年海安市推进产业工人“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缩影。
制定操作指南
三年左右大轮训全覆盖
自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海安市作为南通产业工人大轮训试点地区以来,市总工会立足企业发展、产业工人需求,牵头制定全市产业工人大轮训“三年行动”方案、2025年产业工人大轮训实操指南,为产业工人“大思政课”开辟快车道。
根据方案,今年起至2027年,海安市按照“市级统筹、条块协同、企业主体”原则,集中轮训与特色培训相结合,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对全市产业工人实现大轮训全覆盖。其中,2025年为启动实施年,重点由10个区镇、相关系统行业、直属(总)工会,在产改试点企业、“五群十链”重点产业链集中实施。
建立联动机制
为产业工人设置多彩课堂
海安大轮训对象为全市产业工人,重点是党员产业工人、劳模工匠、一线技术能手等群体。如何让产业工人爱上“大思政课”,市总工会统筹协调,建立市镇企三级联动机制,设置多彩课堂。
市级层面,市总工会举办“海工大讲堂”“职工夜校”公益课堂。依托“工匠学院”、职业院校等阵地,摸清产业工人岗位技能需求,灵活多样开展“菜单式”“点单式”技能提升和普法宣传。创作“沉浸式”产业工人思政课堂,编排创作产业工人文艺宣讲作品。
区镇、系统行业、直属(总)工会层面,制定年度轮训计划,依托“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等载体,举办轮训示范展示,邀请专家名师或工会干部、劳模工匠授课,组织产业工人参观市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党建阵地等“实境课堂”。
企业层面,通过党日活动,加大对产业工人党员、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的培训力度。通过“班前一刻钟”“车间课堂”等形式,组织一线产业工人实施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安全演练等,达到以练促训、以赛培优。
优化服务保障
让“大思政课”走深走实
强化师资力量。今年,海安市总工会组建了首批产业工人大轮训宣讲团,由6名导师和44名劳模工匠、思政教师、工会干部等骨干成员组成。专门邀请专家导师为宣讲团成员培训,提升宣讲团师资的理论素养、仪表礼仪等。
增强培训实效。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职业素养技能、安全生产教育、创新创造能力、健康保健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打磨理论教学、技能实训、红色教育等特色课程。推广“名师带徒”“技能擂台”等特色模式。从理论素养、职业发展、身心健康等角度,全方位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
注重资源整合。组织产业工人打卡本地红色坐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助“职工之家”“江苏工会”APP,让产业工人直享“工运VR展馆”“电子书屋”等平台资源。整合党群服务阵地、工匠学院、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户外劳动者驿站、女职工康乃馨服务站等阵地,构建“15分钟培训服务圈”。
完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对组织有力、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专项工作补贴。开展“优质课程”“优秀学员”评选活动,优秀成果纳入全市产业工人培训资源库。
海安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杨海燕表示,海安市将结合本土特色,探索“订单—点单—派单—评单”“线下个性—线上全域”的产业工人“大思政课”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激发创造活力,为产业强市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