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日暖,行走在镇江焦山景区以北的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大片的水生植物及湿地,头顶上斑嘴鸭、白鹭和各色水鸟不时飞过……这里的江滩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指出,我市豚类保护区存在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接到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件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拆除违规建设的“大江风云”项目,全面停止并退出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活动,并同步开展自然生态修复。经过整改和修复,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江滩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月23日上午,记者跟随镇江豚类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召根来到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进行日常巡护。王召根参与了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从整改到修复全过程,他告诉记者,保护区整改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减少人类干扰,用自然恢复为主的方式去开展生态修复。加强保护区日常巡护,除了常规的“铁脚板”,还配套了巡护艇、高倍望远镜、无人机等保护区管理设施,建立水陆空立体监测网络。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巡护时看到各种鸟类,悠然自得停留在江滩上休息。”让王召根和同事们感到欣慰的是,整改后的江豚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让野生鸟类有了合适的栖息环境。和几年前相比,不管是鸟类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如今的保护区,已经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这里有25头左右的江豚,100多种鸟类,70多种鱼类,每年都会迎来东方白鹳、鸿雁、小天鹅等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现在我们水上巡护时,看到江豚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江豚已逐渐成为镇江的‘网红’和城市名片。”王召根介绍。
以督察整改为契机,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探索江豚保护长效机制,呵护好一方生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豚类保护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联合、跨区域协作的管理模式;出台《镇江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对豚类自然保护区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长江渔业资源放流,累计投入各项放流资金2900余万元,放流各类苗种1.85亿尾。通过开展增殖放流、修复水生植被、建设人工鱼巢、生态浮岛等生态修复措施和保护区常年禁渔执法管理,保护区内渔业资源逐渐稳定,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开展科普宣教,传递江豚保护“好声音”。以镇江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展览馆、江豚保护区自然学校、江豚保护主题月、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江豚保护科普宣传活动等为载体,多途径向公众宣传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相关知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不断拓展自然保护宣教阵地,营造全社会推进长江大保护的良好氛围。
如何继续守护好江豚和野生动物们喜爱的“主战场”?王召根介绍,目前我市正在起草制定长江江豚保护地方性法规和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职责清单。在保护区日常巡护时发现问题及时移交属地和有关部门处理。同时,提升保护区巡护装备水平,建设保护区智能监控系统和长江江豚救护设施。开展保护区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我们还将以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等为载体,持续做好江豚和长江生态保护科普宣传。”(杨佩佩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