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煤不用煤、发电‘新’力量”。在江苏省徐州市西北区,这里有一座光伏发电项目“博物馆”,在确保电力稳定供应下,这里按照“能建则建、应建尽建”原则,利用屋顶和空旷地面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地面用电新能源替代。供暖季的当下,记者来到徐州市江苏华美热电公司一探究竟。
“光伏+”探索
江苏新能源逐“光”而行
2月起,徐州气温开始走低,记者在徐矿集团华美热电公司(以下简称“华美热电”)办公楼内却温暖如春,温度适宜。
“是集中供暖吗?”记者问。“不!是我们自己做的‘光伏+’供暖。”江苏徐矿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庆杭说着,用手指向窗外。
记者顺着方向看出去,窗外是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有的整齐划一在空地排开,有的在屋顶上,有的化身为车棚。“我们充分利用公司闲置土地、建筑物屋面、墙面等场所,打造新能源示范创新区,按照‘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风光互补’理念,陆续建成了23种形式的光伏场景应用,年发电量将突破120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约3960吨。”
行走在新能源示范创新区内,厂区蔬菜果园设置光伏板,间隙种植农作物;水中设置光伏板,下边养鱼、上边发电;132个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利用光伏车棚发电“储充一体”……多种跟踪式、光充一体式、屋面式、连廊式、幕墙式、拉索式、浮筒式等光伏项目映入眼帘。“我们这湖面可以发电,地板可以发电、走廊可以发电……几乎涵盖了所有新能源应用场景,可以说是风光项目应用场景的‘百科全书’。”孟庆杭说。
“这里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光伏项目,还有为新能源项目24小时保驾护航的‘数字大脑’。”在“双碳”战略提出后,光伏行业因其突出的低碳环保属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数智化技术也成为光伏产业新的生产力,智慧光伏已势不可挡。在园区内智慧新能源数字中心,12块1900毫米×1300毫米的电子大屏位于中央,一旁墙上写着“集中监管、集中监控、集中运营”12个大字。孟庆杭介绍,智慧新能源数字中心于2023年投用,构建了工程监管、运维监控、生产监督“三位一体”数字运行体系。“你看屏幕上有全国电站图标,实时发电功率、电能信息、发电量、等效时数等信息一目了然。”孟庆杭表示通过打造新能源示范创新区,不仅使
徐矿新能源公司积累了多种模式新能源项目开发和建设的丰富经验,也实现了对新能源项目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90℃的坚守
把暖流送群众心坎上
随着“双碳”目标和电改政策的不断深化,能源供应结构呈现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发展趋势,徐矿集团坚持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方向,统筹加强并形成煤-电-大数据-供汽、供热、制冷等多能联用新模式,实现产业循环布局、价值循环提升。
2023年11月20日,伴随着最后一根直径长达1.4米的主管道连接完毕,供热阀门成功开启,华美热电公司高温热水供暖项目开始运行。三个月过去了,供暖情况如何呢?
“进气管道压力0.5Mpa,温度253℃达标”在华美热电高温热水供热首站,记者见到了江苏华美热电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郑洪,他正与机组人员时刻盯着换热器。聚焦节能降耗,高温热水供热首站电力来源是一旁的发电站发电过程产生的蒸汽,郑洪表示华美热电作为徐州市西部城区唯一热源企业,坚持“增容不增排”原则,所采取的集中供热模式,和原来小锅炉房相比,效率更高。“水可循环利用,且成本低,耗能少,经过多次换热器后,我们将90℃的热水送到三十公里外,汇成每小时5000吨到6000吨的暖流温暖徐州西部南部千家万户,能源利用率提升40%。”
长三角铁路部门决定自2月1日7时56分启动扫雪除冰Ⅱ级应急响应,持续做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防范应对工作。面对降雪和气温下降的情况,江苏华美热电公司各部门提前安排部署,提前协调各大热源确保热源质量、供暖管家全员在岗随时做好上门服务、抢修队伍24小时待命。大到疏水泵,小到设备连接点、运行阀门等,每一个关键节点郑洪都组织机组人员进行全方位巡查,保证第一时间发现并消除缺陷,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确保民生供暖工作万无一失。郑洪告诉记者,从供暖开始,生产运行人员就没有假期。“三班轮岗,整个春节期间值守人员超过200人,保障市民们过一个温暖舒心的幸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