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下好产创融合发展先手棋

创新领域的新动向,为产创融合发展写下注脚——

从诸暨浣江实验室“孵”出来的浙江镭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以一项打破国际垄断的风墙技术,助力绍兴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在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新材料创新基地,16项聚焦“卡脖子”难题的研发项目,正在同步进行中试;绍兴科创走廊188平方公里核心区,正在紧锣密鼓布局新一批高能级研发中心……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先行先发。今年以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促进新动能集聚、新业态涌现、新产业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推动力、支撑力,夯实共富示范市建设的产业基石。

产创融合,平台是抓手。以建设科创走廊2.0为载体,打造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路径,绍兴快马加鞭。

近日,总投资50亿元的上虞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工建设。倍受关注的产业园科研阵地——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已开始全球招兵买马。这一创新平台将深度挖掘机器人应用场景,打造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区,为产业数智融合提供硬核支撑。

其他区、县(市)也使出浑身解数,对标国际一流、聚焦核心区块,加快高能级实验室、创新中心、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在新近公布的2025年第一批省“千项万亿”工程科创强基项目中,绍兴共有25个项目入选,居全省首位,其中超半数为重大科创平台项目。

重大科创平台催生重磅研究成果。市科技局副局长梁枫表示,今年已着手重点培育发展合成生物、“元宇宙+游戏”、氢能储能、卫星智造等前沿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厚植新优势。

产创融合,企业是核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绍兴精准发力。

年初,全市召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升动员部署会,明确打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攻坚战的目标任务。目前,科技、经信部门联动区、县(市)相关单位,已摸排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超1900家,计划今年新增省企业研究院、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80家。同步实施高新产业固本强基行动,助力企业持续“长高长壮”。最近,集成电路产业“链主型”企业芯联集成联合国内著名新能源车企共建研究院,双方计划围绕汽车半导体开展合作研发,预计今年公司收入能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产业链好,企业才更好。”市经信局副局长吴彦深有感触地说,培育好链主型企业,可以辐射带动全产业链。当前,我市正全力推进“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机制落地落实,坚持优质中小企业“长出来”和“找出来”两手抓,力争全年新增市级“链主”企业1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加快形成科研高效协同新局面,持续赋能产业迭代焕新。

产创融合,改革是牵引。深化教科人“三位一体”改革,打通机制堵点、破解转化难题,涵养更优创新生态,助力产创融合,绍兴积极探索。

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蔡学军通过“法人举荐制”,最近顺利获得“市级领军人才(D类)”头衔。蔡学军从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已有30余年,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获评市级领军人才,蔡学军除了个人能享受优待,还能给公司科研项目争取政策支持。

科技人才评价和使用脱节、企业自主培养的实用型人才认定困难等现实问题,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引育留用。“人才评定,企业说了算。”这一“法人举荐制”做法,正是我市深化教科人“三位一体”改革的一个成果。

创新需求在哪里,改革就跟进到哪里。出题、领题、答题、验题……用制度创新解开科技创新的束缚。纵深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加快构建教科人、校地企、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聚力创新赋能,绍兴出台“组合拳”,以高水平打造教科人“三位一体”试验区为牵引,构建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的新生态,为产创深度融合打开新空间、提供新机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