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综述
原来低矮无序的违章建筑推平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原来坑洼的污水坑填平了,取而代之的是通畅的柏油路和郁郁葱葱的绿化;一块块太阳能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一个个火红的中国结在窗棂间荡漾……7月26日,田家庵区北赵店项目首批安置房交房,见证我市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市从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完善政策入手,以解决资金投入、运行问题为核心,建立市、区两级责权利相对一致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2010年以来,我市累计改造城中村135个,征迁房屋面积1000余万平方米,25万群众圆了“安居梦”。尤其2021年以来,实施姚家湾、新淮村等9个片区改造,征迁房屋面积315万平方米、土地3530亩,安置居民3.4万户。
强化组织保障,坚持高位推进。2021年,我市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将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攻坚行动的首要内容,市政府成立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高频调度、一线督导,形成了持续攻坚的强劲态势。
强化制度保障,坚持先行先试。为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我市不断完善城中村改造配套支持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中村改造项目模拟审批机制,出台《淮南市城中村改造项目模拟审批管理暂行规定》,后置审批部门提前介入服务,实现了“拿地即开工”,既压缩了安置房建设时间,也节约了安置成本。
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市场运作。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合作”的办法筹集改造资金,解决了“钱从哪儿来”的问题。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合作,成为全省首家开发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整市推进试点市,已对城中村改造项目授信超80亿元。
强化规划保障,坚持分步实施。围绕补齐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开展城中村摸底调查,按照“先急后缓、先难后易”的原则,从最紧迫、最困难的地方入手,优先实施群众需求迫切、安全隐患突出的城中村改造任务。
坚持把城中村改造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补短板,与城市空间的“留白”“增绿”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元性目标结合起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由过去的“单一改造”模式转向“片区开发”的综合性改造模式,让城中村改造真正成为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与城市功能完善相结合,建设新型生活社区。位于主城区的姚家湾城中村,地处淮河岸边,总占地面积678亩,为全省现存较大的集中连片城中村之一。我市依托姚家湾城中村征迁改造,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淮河岸线治理,顺势启动石姚湾生态修复项目和淮河大桥项目,拆迁地块实现了居住、交通、休闲、绿化等多种功能的融合。上郑广场、天一时代城等城中村改造项目,综合考量公共服务短板和群众需求,充分利用征迁腾退土地,配建餐饮零售、商业服务、停车场和商业化的养老托幼设施,通过长期运营方式来实现资金平衡,推动城中村变身特色街区,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建设新兴产业园区。淮南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集聚发展理念,突出“产城互动、精致新区”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高新区城中村改造正在加速推进,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初步实现了城中村改造与产业功能融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
与绿色低碳发展相结合,建设优美生态景区。淮南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还存在一些采煤沉陷区,沉陷区周边还有不少城中村。我市坚持绿色转型发展理念,通过对沉陷区及周边城中村改造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将自然景色、人文元素与城市功能融为一体,形成了连接东西部城区的生态秀带。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
记者 张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