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30日)下午,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公布了2023年苏州市经济运行“成绩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5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比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4万亿元新台阶,达4434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6000亿元,达6031.2亿元,创下近年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9500亿元,达9582.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万元……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体现2023年苏州经济逐步恢复、回升向好,质量效益导向下的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
迈上新台阶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4万亿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苏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创新、数实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业大盘支撑有力。去年下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逐月上行,全年以增长3.6%收官,比前三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在持续承压中走出回升向好复苏曲线。
——万亿级产业沉锚压舱。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424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2.1%,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行业产值13441.1亿元,增长4.3%,成为工业经济稳定回升的重要支撑。
——先进制造业蓄能发力。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656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跃升全国第四,居全省第一,全年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7.6%。
——高技术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智能手机、传感器、3D打印设备、智能电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1%、62.8%、16.2%和10.9%。
——现代服务业量质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2.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10%。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达到70.1%。全市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6.0%,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分别增长36.7%、15.6%、11.7%。
创近年新高
固定资产投资超6000亿元
重大项目是苏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苏州全面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项目“扩产投产”和“引进推进”,有效投资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去年底,太阳油墨中国区研发中心在苏州高新区开启运营。企业主要研发生产集成电路产业制造领域关键材料,打造在海外唯一的研发中心,为区域一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增色添彩。
安踏国际一体化运营中心暨创建碳中和示范基地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工,项目总投资超10亿人民币,计划2025年建成投用。而协鑫光电储能产业一体化项目签约落户昆山,协鑫集团将在昆山高新区分两期建设全球首条大规格2GW钙钛矿生产线,旨在打造千亿级产业基地。
这是苏州项目“扩产投产”和“引进推进”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3年,苏州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1%。43个省重大、468个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博世汽车电子、大尺寸硅材料、盛虹储能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在轨道交通、电网扩容等项目带动下,全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25.9%,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个百分点。
同时,各个大项目有序推进。数据显示,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快于固定资产投资9.7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1.8%,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1%和12.9%,从新兴产业看,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2.5%、26.3%、14.1%和12.4%。
聚创新要素
赋能苏州新型工业化
2023年11月,维伟思医疗科技总部基地落户苏州,年产能达25万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及WCD(穿戴式自动体外除颤器)。新的总部基地含智能仓储、质量检验、生产车间、行政办公等职能区域。目前,维伟思医疗WCD不仅获得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批准,公司还入选了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上市了重量仅700克的全球首款“掌中宝”AED。
跟维伟思医疗科技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为苏州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注入源动力。2023年,苏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强载体、聚人才、优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苏州实验室加快建设,成功获批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获国务院批复立项,“一区两中心”等科创平台加快建设。截至年末累计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120个。全年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强化创新人才吸纳培养。新增国家级人才21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86人,新立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创新团队13个。科技服务生态持续优化。出台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建成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平台,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2项。
数据还显示,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全年新设市场主体30.9万户,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年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63家,其中境内A股217家,居全国第五。民营企业有力支撑。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20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6.6%。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39.5%,比上年提升7.4个百分点。我市2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五年入选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