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抚过句容茅山的版图,茅山脚下,大青龙山边镶嵌了一个湖泊,不,是墓东水库。这座中型水库1959年1月动工,断断续续直到1976年春才完工,积水面积达17.4平方公里,汛限水位为29.5米,承担四周蓄水、防洪、灌溉之重任。
墓东水库身居群山深处,和车马喧嚣告别,是仙境。茅山是它的依靠,大青龙山用长臂把无数的黑夜摁进水里,画出无数个金碧辉煌的晨曦;轻雾撒网,渔歌晚归;波光潋滟,碧水歌唱。变幻无穷的景色网住周围的芦苇、松树和水杉。水库中央有一小岛,人称“桃花岛”,整座岛阒静无声,捧起来就可以喝的清澈的库水轻轻拍打着它。它面对茅山入睡,怀抱着一大堆秘密。当年陶弘景曾被这片美景感染,迈不开步,就在远处的山中建造了一处住宅,隐居下来。他对弟子说;“我见到权贵之家,华屋大厦,虽然见识过华贵之欢愉,却没有向往之心。远望高高的山,俯瞰广阔的湖,虽然知道这难以容身居住,但却常常想要接近它们。”他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苍龙溪”周围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他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风从茅山吹来,在时间的河流上,我倾听远古的图腾,在岁月里流淌的绚丽。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墓东”“火龙地”“玉晨村”“玉真桥”“前陵村”“太子岗”,一连串的名字,都透着高远富贵的意蕴。温柔点燃的篝火,照亮了三茅兄弟时代的荒原。千年前的莲花,一粒粒莲子鼓胀饱满。盛开的文明,顺着墓东水库的水一起一落,乘风破浪的旋律至今未变。
墓东水库的西面有前陵村,东面有九龙塘村,附近还有个古桥,名斩龙桥。墓东水库的东北面还有太子岗,背后就是孙权开凿的第一条人工运河“破冈渎”。水库管理所赵所长给我介绍说,墓东的来历跟三国孙权有关。一说是孙权的长子,早年去世葬于太子岗,墓东一名由此而来。二说墓东来历与孙吴末代君主孙皓有关,因为孙皓母亲何姬是春城何庄人。也有人说是周燕国人郭四朝修道后(郭真人)葬于此,皇上派人守墓,建房于墓陵东侧,后发展为村庄。墓东、前陵、九龙塘、斩龙桥、太子岗、破冈渎,几个地名联系起来还真让我遥想茅山三千年。太子岗的传说更具传奇,说此地原名败子岗,相传元末义军领袖陈友谅的母亲葬在这里。朱元璋入南京不久,知道此事,便吩咐刘基前去查看,刘基一看此处风水极佳,当时朱、陈尚未交战,并且还有来往,朱元璋担心陈家会出太子,但又不好挖人家祖坟,刘基想了个对策,次年清明陈友谅来上坟,刘基安排老百姓齐声叫喊:“陈友谅,坏心肠,把母亲葬在败子岗。”陈友谅一听,气得要命,就把母亲的坟迁走了,陈友谅走后,刘基为了锁住这里的龙脉,在此钉了九根木桩,久后这里就有了太子岗地名,陈友谅迁坟过的桥也叫斩龙桥。至于“玉真桥”“玉晨观”“火龙地”等等还有太多太多的传说,真可谓是神明的山水,伸手一触就是道家文化,两脚一踩便是秦砖汉瓦。
茅山地区,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称,山川形胜,茅山独秀,古来多有隐逸之士避地自处,为道教圣地、上清派祖庭。先秦时期,郭四朝、李明真人于此修炼,西汉时咸阳茅氏三兄弟又来此采药救灾。汉魏时期葛洪等人于茅山地区附近从事道教活动,后历经两晋、南朝、隋、唐、宋、元朝代更迭,虽世道陵替,而薪火不绝,陶弘景、许叔微、王肯堂诸人皆为其中佼佼之辈。南北交融、四海融合的时代印记早在这里孕育,十道九医的茅山道教传统,为中华医学最初的萌芽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向往美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寄理想于山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性,墓东水库名字很土,却很响亮。墓东水库有太多的秘密,那是命运,是妙不可言的柔软符号。(谢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