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余杭经开区“硬核”回答

1.jpg


2.jpg


3.jpg


4.jpg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开发区(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承载着推动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重大使命。

作为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余杭经开区”)不仅是“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区唯一的制造业主平台,更是区域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典范。短短几年来,余杭经开区已成功引育上市企业5家,国家级“小巨人”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9家,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高地。

从昔日的矿坑遍地,到如今的平地起新城,余杭经开区如何实现持续向“高”攀登、向“新”提质?其关键策略在于精准聚焦核心产业领域,通过深化“一园一主业”的发展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所谓“一园一主业”,即一个产业园区培育发展一个主导产业。近年来,余杭经开区立足节能环保装备特色优势,找准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跑道,全面招引培育绿色能源产业项目,实现了绿色能源产业从小到大的转变,有效推进了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随着杭州瞄准重点赛道深化“一园一主业”,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绿色能源平台,已经成为余杭经开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深化“一园一主业” 打造绿色新名片

能源逐“绿”,产业向“新”。如今,“绿色能源”正在成为余杭经开区的一张闪亮新名片。

近年来,余杭经开区深耕制造业转型升级,紧盯新能源赛道靶向招商。杭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比亚迪”)、浙江晶能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能微电子”)、浙江杭泰数智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绿色能源企业纷纷入驻,绿色低碳产业呈“集群化”发展。

截至目前,余杭经开区基本形成以杭州协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池管理系统、以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储能应用、以杭州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以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泵业”)为代表的节能设备和以杭州大地海洋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能源产业链体系。

产业是立区之本,也是经济命脉所在。沿着绿色能源产业链的跃升轨迹,可以窥见余杭经开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2014年,杭州比亚迪落户余杭经开区,开启了新能源公交车的生产之路。作为全球新能源商用车引领者,自新能源大巴车杭州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落户余杭经开区以来,国内外销量持续增长,有效推动了全球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在绿色能源产业的布局上,余杭经开区不仅注重龙头企业的引进,还通过“引进一家、带来一串”的链式招商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2022年,润丰氢能源年产能100万千瓦分布式发电系统项目落地余杭经开区。该项目具备年产2000台氢能源发电系统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弥补我国氢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总成尖端技术的空白。

2023年5月,余杭经开区与杭泰数智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正式将正泰集团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引入园区,实现了新能源产业从单一产业链向综合产业生态圈的扩容升级。“产业集群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特别重要,余杭经开区不仅提供了完善的产业配套,还构建了一个开放、合作的交流平台,让我们与同行企业能够随时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应对市场挑战,把握发展机遇。”杭泰数智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通过在新能源和绿色低碳领域不断“招大引强”,余杭经开区成功构建起集研发、高效生产和广泛应用为一体的绿色能源特色产业平台。今年6月,余杭经开区绿色能源特色产业平台被列入第二批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名单。


外引内培 助力产业协同发展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余杭经开区深知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杭州比亚迪等链主企业的扎根,晶能微电子、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链上关键支撑企业也纷纷“入场”。

2022年6月,由吉利控股集团投资成立的晶能微电子落户余杭经开区。短短2年间,其自主研发的芯片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更是成功打入欧洲市场,打破了国外品牌在微电子领域的垄断地位。“公司目前已成功实现Si基MOS、IGBT、FRD和SiC基MOS等数十款芯片与模组的研发和应用,,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可持续能源与高效能工业等场景。”晶能微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4月,余杭经开区又成功引进了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2亿元,建筑总面积10.8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极大推动余杭经开区在电池储能行业的科技领先,进一步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

在深化“一园一主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余杭经开区不仅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招商引资,还积极做优企业生态,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走进杭州卡涞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涞科技”)数字化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机械手自主抓取预制件。大约5分钟,一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箱上盖成品便生产出来。

“复合材料电池上盖产品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里面的重要的安全件,它相比于钢制上盖,可以减重50%以上,节约电动汽车的能耗。”卡涞科技总裁助理姜帆表示。据了解,以往这种复合材料由于人工生产时间长、成本高,难以应用到快节奏生产的汽车行业,而现在,卡涞科技牵头研发出的千万元级自动化产线,成本只是进口产线的十分之一。

“接下来,卡涞科技将以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以及氢能储能为重要的发展领域,计划在2025年,产值可以达到2023年的3倍以上。”姜帆表示。

“新”的活力,不仅来源于产品和产线的升级,更依托着“数字协同”的力量。在余杭经开区土生土长了30多年的南方泵业,始终坚持“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产品研发理念,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使产品在高效运行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绿色发展。

走进南方泵业数字化生产车间,智慧管理平台大屏上,实时生产销售流程数据上下翻飞;管理者移动鼠标,便可随时调配各产线生产数据和节奏,智能化生产场景随处可见。“眼下,南方泵业投资约8亿元新建的管道循环泵智能制造项目主体厂房已建设完成,4条生产线设备有序进场并处于安装调试阶段。”余杭经开区管委会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致力于将新基地打造成为行业标杆的数字化工厂,达产后预计将形成新增年产20万套管道循环泵的生产能力。

未来,更多的智能生产场景也将与产业链协同创新,融合出“1+1>2”的发展新动能,引领水泵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绿色智造”,正成为余杭经开区最为鲜明的发展底色。


搭平台出政策 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如果说科技创新决定了企业能走多快、飞多高,那么开发区提供的平台和政策服务则关系到企业能走多稳、飞多远。

近年来,余杭经开区紧紧围绕“一园一主业”发展模式,着力发挥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政策优势,为企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平台方面,余杭经开区不断深化“企业+政府+学校”合作模式,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集聚科教资源和创新要素,搭建装备制造项目孵化技术服务平台,为智能制造发展点燃“创新引擎”。

2021年,余杭经开区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浙江大学先进电气装备创新中心,利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资源,通过建立专家库转化科研成果、建立合作关系,为辖区内电气装备企业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据了解,该中心已与辖区内杭州比亚迪、南方泵业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全面的产学研技术合作,通过技术专家的实地走访,有效满足了企业的技术需求。

“电气装备企业处在能源革命和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交汇点。我们辖区内有许多企业与电气装备密切相关,如何摆脱传统制造业的路径依赖,以应对能源结构转型形势,是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突出问题。”余杭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现在,通过浙江大学先进电气装备创新中心,余杭经开区内企业就能直接与专家精准对接,突破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余杭经开区同样不遗余力。今年以来,余杭经开区深入实施“亲商助企服务效能提升”八大行动,推动“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针对“招工难”,联系高校组织企业专场招聘活动,今年累计开展企业招聘会3场,提供就业岗位900余个;针对“订单难”,开展多次“企业咖啡时”产业链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累计对接订单超4000万元;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申报难”等问题,余杭经开区持续发放“助企服务卡”,确保政策红利精准送达企业手中……这些举措不仅稳定了企业的市场预期,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还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余杭经开区正积极响应杭州市‘一园一主业’的战略导向,把绿色能源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细化产城空间规划,持续放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余杭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矿坑中崛起的余杭经开区,正以奋进的姿态拔节生长,将工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3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