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表扬信一封接一封!船小哥成了最风景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东湖景区人气火爆,乌篷船码头前“长龙蜿蜒”。前不久刚刚上岗的一批年轻船工,穿着灰衫蓝裤,头戴乌毡帽,忙碌地穿梭在湖面上,成为景区一道靓丽风景线。更重要的是,天生的网红气质、朋友般的亲和力,让船小哥们和游客打成一片,在游客心中,他们成了这片湖光山色中最赞的风景。

游客量翻倍,新船工立大功

“幸好新船工顶上了,乌篷船队的运力提升不少,假期内的船队载客量比往年同期都要高。”绍兴东湖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产业管理部主任金雷说,新船工上岗后,船队人数从40多名扩充到近60名,配备乌篷船4客位60艘、3客位15艘,不仅缓解了老船工的压力,而且让游客如愿坐上了乌篷船。根据统计,端午3天假期,东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4.33%,几乎翻倍。

整装待发,准备接客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景区办公室收到了许多游客的表扬信。“往年,我们不时会收到游客的投诉,抱怨船工普通话不标准、态度不好,今年却来了个大反转,接二连三有游客主动写表扬信表达谢意。”金雷感到不可思议,“景区过半游客都想体验乌篷船,坐船是游玩景区的关键环节。这些日子,新船工们发挥了普通话标准、服务专业的优势,受到了游客的好评,对景区起到了广泛、高效的宣传作用。”

“新船工的到来对景区来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也是提升文旅产业的一个突破口。招聘年轻船工,东湖景区在全市为首例。我们走出了开创性的一步,并以良好的成绩与反馈体现出它的意义,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景区招聘年轻船工。”金雷说。

年轻船工与老船工同框。

00后丁泽鹏接受采访。

划出洪荒之力,还与游客约烤串

“划了一趟船,居然和游客成了朋友。”这个假期,景区的好评“收割机”非53号船的新船工傅云刚莫属了。傅云刚是个爱唠嗑的“社牛”,在划船过程中,他出色完成了每一次讲解,不仅连获游客点赞,还以船为缘交了两位上海新朋友。

“刚坐船时忙着看风景,没有注意这位年轻船工。当他开始讲解时,我们越听越入迷了,语速语调像极了一段脱口秀,还时不时穿插一些梗、网络热词,其间还问我们来自哪里、这些天打算去绍兴哪些景点玩,我觉得这船工小哥挺有意思。他说自己才第八天上岗,挺惊讶的。聊着聊着,大家很快熟络了,他热情地说要给我们当导游。于是到了晚上,大家又约了一场烧烤,还说以后去浦西找我们玩。”上海游客唐旭华深深感受到了绍兴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这个假期,郑锋平均一天划了近30趟,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他使出了“洪荒之力”。紧张工作之余,他也接收到了各路游客的好奇心。“游客们问我这份工作年收入多少,工作时长怎么样,划一趟绩效如何,还问我为什么选择船工的职业。”郑锋笑着说。当然,不少游客对东湖的历史人文颇感兴趣,郑锋都给予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大家了解东湖,加深对绍兴的印象。在他看来,一叶乌篷代表了乡愁,更是绍兴面向世界的一扇文化窗口,责任感驱使着他做好这份工作。“为什么当船工?我每次都回复,是为了继承老一辈的传统,传承和弘扬乌篷船文化。”

“来绍兴才知道,原来划船还能用脚。更神奇的是,船工居然有年轻人。”来自南京的年轻游客苏倩林站在石桥上,本来忙着与同伴打卡拍照,却被湖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吸引了注意力。她告诉记者,虽然家乡也有河、湖、游船,但绍兴乌篷船却充满了记忆点。不仅外形、驾驶方式独特,穿梭时也传递着一种悠然的节奏与韵味。“这些年轻船工和我们年纪差不多,看他们赤脚划着船,却丝毫没有违和感,仿佛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这可能是水乡人与生俱来的气质吧。”

常游东湖的本地市民周正也发现了船队的新变化,感到些许诧异。“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00后汉服‘船老大’,没想到年轻‘船老大’不是一两位,而是一批。”对年轻人竞争当船工的现象,周正有所思考:“随时代发展,年轻人的就业观发生了变化,‘船老大’不再是年长者的专属。新船工严阵以待,也让游客们看到了景区满满的诚意,这和三福店、海底捞招募年轻员工聚集人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年轻‘船老大’身上,我们还看到了文化自信。”

拿到上岗证和船桨,一起合个影。

新老船工的默契:按船识人

“这两三个月,我与其他老船工一直在担心,这些年轻人到底撑不撑得下去,现在我们打消了这种顾虑。”老船工何国兴是这批新船工培训的教练之一,在这场艰苦的考验中,他见证了年轻人的毅力与潜力。

“毕竟是风吹日晒的体力活,现在年轻人条件普遍好,又读了不少书,很难让人相信能干得了这种活,但从4月份培训到6月份上岗,再到端午假期的辛勤付出,我亲眼见证了他们的迅速成长。刚开始一个个都细皮嫰肉的,现在脸、胳膊、腿都晒黑了,手上也磨出了茧。培训期间,一些新船工在景区营业前提前到场练习,最早的五点半就来了。新船工吃得了苦,脑子灵光,还勤于发问、求教,让我们老船工自叹不如。乌篷船船工后继有人了!” 何国兴高兴地说。

通过这段时间的磨合,新老船工建立了一种默契,那就是“按船识人”。“有时候游客少,我们将船靠岸稍作休息时,就有机会和新船工聊聊天。先记住船号,把人的特征和船号对上,时间长了就各自熟悉了。”船队副队长唐国良在景区当了10多年船工,善谈的个性让他很快与年轻人打成一片。他明显感受到,船队甚至整个景区的氛围都变得更有活力了,自己的心态也年轻了不少,“今天就有新船工带了一个20斤的大西瓜给我们这些老人尝,吃完干活更有劲了!”

“老师傅很关心我们,一直帮助我们成长。”郑锋回忆,划船时的一些错误,老船工们会及时指正,像划脚桨,新船工常常单脚发力,用力不平衡,老船工会告诫,如果用力不正确,时间长了会落下职业病,必须用双脚同时发力,一开始再不适应也要克服。“其他聊天内容也很有意思。老师傅知道每个地方的游客都有什么特点,哪些人热情,哪些人内向,哪些人脾气差,哪些人难缠,都统统告诉我们,让我们‘避坑’少走弯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