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协同创新 打造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原题:

  “争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先锋”重点工作解读②

  协同创新 打造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协同创新,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下好产业转型升级“先手棋”,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打造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这一部署是南通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对新时代把长三角建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的具体落实,旨在结合南通实际,发挥南通所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从而大力提升南通在区域价值链中的位势,为增强长三角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多作贡献。”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凤华认为,推进这项工作,要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探索“科创+产业”新路。

  跨江融合,构建创新共同体

  全委会报告指出,打造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首先就是要建设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正在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成果重要源头。杨凤华认为,应以打造高水平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为抓手,推进沪通两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两地创新共同体,使南通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产业支撑腹地。

  事实上,自2018年4月沪通签订《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两地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在创新资源整合联动、创新载体共建共享、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创新体制机制融合等方面的合作正不断向纵深推进:

  科技创新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通过双方共建的沪通科技合作大仪券管理平台,南通共有303家企业使用了上海41家单位的248台仪器,服务次数1263次;沪通两地合作共建了81家创新资源合作平台载体;南通承接了越来越多上海最新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中天科技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合作的“高性能架空导线材料与制备技术”项目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2018年达到128项,较两年前增长62%,占全市产学研合作项目的21.33%……

  “沪通科技合作要进一步做实、做出成效,就要在完善合作组织机制、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下功夫。”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提出,要加强沪通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人才链、金融链、服务链“六链”融合,促使共性技术难题得到破解、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找到“婆家”;构建公共技术研发、转移转化等科技服务链,打通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通道,为沪通两地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服务与保障。

  做优生态,打造创新功能核

  前不久,上海电气南通中央研究院在中央创新区开工建设。作为上海电气集团在上海以外建立的首个区域总部,研究院将最大化整合集团本部有关研发机构、在通及周边城市的企业和项目资源,实现与我市产业能级提升的同频共振。

  全委会报告提出,要以中央创新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南通高等研究院作用,放大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落户的示范效应,招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以及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入驻,使中心城市创新功能核更加强劲。

  目前,中创区科创载体建设不断加快,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正式开工,南通装备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南通华达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天互联科技、爱观科技、正浩工程科技等一批项目入驻,南通中创区作为创新策源地的影响力正逐渐形成。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栖。截至今年6月底,中创区共计引进各类项目48家,预计引进各类人才近万名,其中领衔院士5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名医等国家顶尖人才5名,研发人员3500多名。作为中创区建设的主要参与方,通创投公司董事长丁锋表示,将全力加快载体建设,完善创新功能,优化科创生态,通过实施领军企业引培计划、科研院所合作计划、高端人才集聚计划、科技金融支持计划、服务品牌塑造计划、创新文化培育计划,为南通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快转型升级提供好的平台,为集聚上海、长三角乃至国内外优质创新要素提供好的平台,着力打造南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南通中央创新区对于支撑‘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至关重要。”李吉平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南通中央创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建,着力引导上海公共科研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技术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等上海创新资源和新兴产业项目与南通中创区开展合作。

  聚焦项目,培育产业新动能

  建设长三角北翼富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高地,是打造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全会指出,要聚焦“3+3+N”重点产业,强化分工协作,拓展合作内涵,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一流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蓝色板块”;做特做优枢纽经济、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化产业协同发展基地。

  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如何打造?杨凤华认为,“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统筹布局新一代产业,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以先进制造业为例,当前,围绕做大做强“3+3+N”产业,我市正不断强化重大项目对接合作,积极打造上海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努力培育地标性先进制造业集群。去年4月我市在沪举办南通高质量发展环境说明会以来,已实现在通沪籍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46个,计划总投资385.43亿元,合作领域涵盖新材料、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

  “下一步,要在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前瞻布局我市未来产业。”市工信局局长王凯表示,将以2019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船舶海工产业配套展等为依托,集聚资源,打造品牌;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试点培育企业创建,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工厂”和“单项冠军”。通过强化重点工业项目协调服务,全力跟踪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在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上彰显新作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07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