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南通市借助石墨烯产业应用发展研讨会广聚学术资源,广纳真知灼见——
抢占应用高地 共拓产业蓝海
石墨烯作为先进新材料的代表,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下发展快速,产业化应用不断推进,同时遭遇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应用市场尚待开拓、标准体系有待建设等难题。
25日,由南通中央创新区、市工信局、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石墨烯产业应用发展在江苏(南通)研讨会”举行,诸多专家学者、企业家从不同角度解读石墨烯等先进碳材料广阔的应用领域、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把脉献策南通这一产业发展,研讨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计。
列入国家战略
应用前景广阔
作为“新材料之王”,石墨烯是目前最薄、最轻、最坚韧,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稳定性超强的一种材料,应用在锂电池里,能提高倍率性和循环寿命;应用在运动鞋中,耐穿性增强50%;应用在LED灯里,可延长使用寿命……《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重要文件,都把新材料列为培育和发展材料产业的重点。其中,发展石墨烯等先进碳材料是重中之重。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了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新材料产业对于国家发展、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他们认为,新材料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当前补齐我国科技短板的重要着力点,石墨烯产业对未来全球经济、科技、环境等各领域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介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石墨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掌控全球石墨资源供应,石墨产量约占全球65%。随着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石墨成为新能源汽车、储能、核能、环保、新材料等战路性新兴产业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资源战略价值迅速提升,晶质石墨成为我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确立的24种战略性矿产之一。
当前,我国石墨烯规模化材料制备能力初具,约有近千家石墨企业,石墨烯材料粉体年产能约5100吨,石墨烯薄膜年产能约650万平方米。未来,科学利用和保护优质石墨资源、开发深加工技术和发展高端产品,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立足基础优势
打造研发高地
当天,“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南通创新基地”花落南通中央创新区,为南通石墨烯产业发展再添新平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研发、产业化发展,尤其在石墨烯研发、产业化和创新载体建设方面科学规划、精心布局,重点推进如东高新石墨烯产业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及行业专家开展紧密合作,不断研发石墨烯新产品,加快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做大做长产业链条,努力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为全国树立新标杆。
目前,石墨烯龙头企业第六元素在通投资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石墨烯原料制备基地,常州恒利宝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通投资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原位聚合石墨烯锦纶切片及纤维生产基地,道蓬科技在如东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锌烯重防锈防腐涂料”项目。
作为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载体之一,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于2018年12月开展试点建设,重点推动石墨烯高端装备、制备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石墨烯的标准化、系列化、绿色和低成本。
相关负责人瞿研博士说,南通中创区汇集全市优势研发资源,有助于石墨烯产业做大做强。授牌这里为南通创新基地,将建立各种研发平台,联合打造实验室,希望打造成石墨烯产业的研发应用高地,积极布局石墨烯基因工程、传感器等前瞻技术。
加快企业培育
推动规模应用
规模化生产能力不强、企业前期研发投入资金量大、周期长等,是国内石墨烯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
会上,许多专家坦言我国石墨烯进一步走向市场仍有阻碍。“向高端发展面临市场需求小、投资大的难题;向低端发展面临量大价低,带来环评、废料处理难等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生物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孙东平教授认为,石墨烯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尝试性探索阶段,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欠缺、下游相关应用产业链不足、城市争抢创新资源竞争激烈等问题。
如何突破瓶颈、抢占先机?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蒋士成院士,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等认为,南通石墨烯产业布局早、推进快,下一步要继续推动企业培育、品牌培育,探索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平台载体作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强全球互通合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并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专家们建议,以南通中央创新区设立的“江苏省石墨烯(南通)创新中心”等载体“大展拳脚”,引进和培育行业骨干企业、领跑企业,重视石墨烯前瞻性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模式,引领石墨烯技术创新突破、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产业化,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石墨烯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创新融合,为石墨烯材料规模应用提供“南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