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智改数转”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南通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南通市5700家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新上项目应用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管理体系全覆盖,其中2022年完成“智改数转”项目2000个。
为更好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更直观地展示与宣传“智改数转”的成功案例,即日起,本报联合市工信局开设专栏,分专题进行重点企业“智改数转”案例分享。
南通是国家船舶海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船舶出口基地、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全市规模以上船舶海工及关联企业430多家,年度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超千亿元。近年来,我市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发展迅猛,一批龙头企业以智能化、数字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助推这一主导产业生机勃勃。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以数字化设计为源头,集成化系统为支撑,精益生产和智能化改造为手段,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基础上打造智能船厂。
2012年以来,公司聚焦船舶建造关键工序,打造船体、管舾两个智能化车间,逐步实现由局部流程到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建立高效管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上承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下接车间底层智能化设备,解决信息脱节问题;在船舶建造的预处理、切割、焊接、装配、管加工等主要工序,建成投产21条智能化生产线,核心智能装备的创新应用走在国内船舶行业前列;建设信息管控平台,打通船舶项目计划、设计数据、产品模型、工程图纸、技术规范等数据流,实现造船数字化集成。同时,建立覆盖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等业务环节的客户意见处理系统,快速、准确处理船东意见,提升满意度;推进智能船舶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为船东提供增值服务。记者从企业获悉,实施“智改数转”以来,在确保作业安全和质量稳定的基础上,将产品建造周期缩短10~15%,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在船舶性能、造船效率和船舶质量上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的船舶海工管子生产智能车间,成为其开展集成应用创新、赋能产业转型的一大亮点。该车间建有一条管加工智能化生产线,拥有管子智能立体库、管子智能冲砂机、自动化对接焊机等智能化设备27台套,通过网络互联互通,以中控室为核心,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业网络体系。
为满足海门基地多元化产品特点,车间采用行业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在硬件上采用成组切断和焊接技术、小组完成焊接后再大组、先焊后弯和先焊后切等工艺形式,满足1.5吋~16吋管径碳钢管加工工艺流程要求,最大化地保证自动焊比例达到60%以上。
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船舶行业)、YIGO供应链管理系统、管加工SCADA生产监控系统等国产核心软件,该车间实现产品的设计信息、工艺信息、计划信息、物料信息以及生产过程各类信息的互联互通,达到车间设计、生产一体化管控。生产控制系统能根据设计信息的物量信息,按照制定的工艺路线,综合考虑负荷及节拍平衡,生产过程实时调度;根据产品工艺路线设计和系统指令,通过物流输送系统,实现物流配送自动化;对智能设备和工艺信息等参数自动记录,并绑定各种检验结果,确保了管子加工件各类信息的可追溯性。此外,车间对室内温度、湿度、噪声和粉尘等污染物均实现智能管控。智能车间达产达效后,生产规模由原来年产6万根船舶、海工产品用碳钢管产能达年产 15 万根,产量翻倍有余。人员由300余人减至200人左右,劳动强度降低,大大减少用工成本,人均年产量比当前提高 40%;使产品在质量及加固规格精度上都得到改善,产品良率有了很大提升,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8.5%,平均合格率从97%上升至99.99%。同时,减少了材料浪费,提高了管理效力,信息化管理可有效跟踪生产任务情况,通过合理安排和资源协调,产能可以提高到目前产能的两倍。(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