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7日讯 “嚓、嚓嚓、嚓嚓……”每天晨曦初露,一声声钓金龟的敲打声,就会在南通古镇唐闸的大街小巷响起。循声望去,86岁高龄的“磨刀老人”吴锦泉,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缓缓而至:“磨剪子唻——炝菜刀”。
老人磨把刀一两块钱,辛苦一天也就挣上一二十个“钢镚儿”。可就是这样的“钢镚儿”,老人已先后积攒了两万多枚,并全部捐给了灾区和困难群众。他告诉记者:“我的梦想,就是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3月28日中午,记者来到港闸区五星村5组吴锦泉家时,老人刚从外面收摊回家。一辆破自行车、一张长条凳、一只自编的篓子、一块磨刀石、一把钓金龟,这便是老人每天走街串户磨刀的全部“家当”。老人的家,是三间旧平房,红瓦下面还露着芦苇帐,家中除了几张破旧的桌椅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的“电器”,就是挂在墙上的一只旧喇叭。靠着这只喇叭,吴锦泉耳听着外面的世界,心念着别人的冷暖。
老人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平时吃的粮食和菜都是自己种的,现在年纪大了也不吃肉了。养点鸽子养点鸡,鸽子蛋舍不得吃,要卖钱。难得吃两个鸡蛋,平时早中晚就熬点粥喝。因为眼睛不好,晚上睡得早,也不用点灯,一年就花十几块钱的电费听听广播,没有别的花销。
就是这样一个把日子过得“抠”到极点的老人,救助起别人来,却恨不能把自己整个儿也给“捐”了。
南通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倪瑾至今记得汶川地震时老人捐来一布袋硬币的情景。
“一元一元的硬币,摊了一桌子,900多枚,光数就数了半天!”倪瑾回忆说,那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上午,穿着破旧、满身水垢的吴锦泉老人来到市红十字会。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只皱巴巴的油布袋,里面除了几张一元、五元的纸币,全是一元一元的硬币。“我就这些钱,全是磨刀挣来的,想给灾区出点力,麻烦你们点一点。”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动容。
此后,每逢一些地方遭灾,老人必会把磨刀挣来的全部积蓄拿出,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捐的钱数一次比一次多,至今,已先后捐出2万多元。
除了磨刀,老两口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钱都捐出去了,生活怎么办?但老人却笑着念叨:“不碍事,我才八十多,还能挣呢!”
就这样,“磨刀老人”走街串巷的脚步,一直走上了“‘中国好人’助人为乐模范典型”和“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的领奖台。去年在北京领奖时,敬一丹指着台下获奖代表问老人:“他们当中有的捐了几千万,有的捐了几亿巨款,和他们站在一起,您是怎么理解慈善的?”
“我没别的本事,只能靠磨刀挣点辛苦钱,但这也是我的一份心意啊。”老人认真地回答。“如果说过去挣钱是为了生活,现在的梦想,就是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眼下老头子可出名啦,方圆几十里,谁家有刀都等着他去磨呢。”吴奶奶说。而一旁的吴锦泉却得意地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给他涨价啦,磨一把剪刀,给2块;磨一把菜刀,给3块。“不少人家磨三把刀,都给十块,还不肯我找零,说是要让我一点点攒起来捐给更多的人!”说这话时,老人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纯真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