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24日讯 上面千根万根线,全部汇到社区一根针。社区干部说“整天忙得脚底冒油”,但居民却反映很难看到他们登门做“分内事”——
社区渐成“小机关”
目前,我市有城乡社区1890个,社区干部1.3万名。全市实现了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区干部的工资也在逐年提高,去年南通城市社区干部全年人均收入为3万元~3.5万元,农村也达到了2.5万元左右,还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但是我们所担忧的是,如今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条件越建越好,干部工资越来越高,与居民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存在着‘社区病’。”市民政局副局长葛鑫涛不无担忧地说。
据调查,目前“社区病”最主要的是社区有被“机关化”的倾向。社区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来自上面的各项任务和压力,社区干部疲于应付。主要表现有:首先是人事由上面派遣决定;其次是绝大多数工作任务由上面布置;另外工作业绩也由上面考核评定。
根据社区干部反映,为按照要求和上级机关的部门对口,有的社区要挂10多个牌子,最典型的是上级一个部门要求社区做的台账最多的时候就超过20本。“上面千根万根线,全部汇集到社区一根针。 ”不少社区干部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
“一旦社区机关化的格局形成,社区干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专门对付上面的各项考核、检查上,从而忽视或无暇顾及身边许多确实需要关心关注并解决的实事。 ”社区干部告诉记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虽然规定了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在这种条件下,各地都具体规定了居委会必须要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各项职责。这些职责有的是通过居民教育、居民组织、居民服务等形式开展的。但是,目前,很多却是要求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代收费用等行政性工作。再加上,基层政府各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检查等任务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居委会来执行,使得社区居委会干部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 ”社区干部对此颇感无奈,“社区居委会成了政府办事的腿,行政化趋势严重,社区居民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挤占……”
“社区病”症状种种
根据走访调查,“社区病”还有下列症状——“高高在上症”:有些社区干部,尤其在农村社区,凭借着自己是老资格,有些高高在上。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社区干部平均年龄在50岁~55岁,城市社区干部在35岁~40岁,总体上年龄偏大。“浑浑噩噩症”:有些社区干部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小的“官”,就这个样子了,天天混日子,怎么舒服怎么干,不问社区之事,甚至经常性不出现。“表里不一症”:有的社区干部有上级检查,非常“积极”,做“表面文章”;没有上级督促的时候,就在上班时间做自己的私事,对社区居民的疾苦不闻不问。
“小巷总理”有话要说
对于一些不称职的社区干部群众满肚怨言。某县家住农村社区的一名年近70岁的李奶奶就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她所在的社区一名干部经常不下情上传,更不上情下达。几次,镇上指名道姓要求他找李奶奶落实一项政策,他居然给“忘了”,害得李奶奶事后多跑了几趟镇政府补办。
“但不少小巷总理确实非常辛苦,工作很负责。”面对被“机关化”,面对事无巨细,社区干部被动成为上级机关的“手”和“腿”,他们有很多话要说。
“我们希望落实《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本质工作职责,让我们真正扎根基层,好好服务社区群众。我们也希望我们的考核、评定不仅由上级说了算,更应由社区居民说了算,服务对象说了算……”这是许多社区干部的心声。
组合拳整治“社区病”
为了解决“社区病”,今年5月上旬,市民政局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祭出了“杀手锏”,在全面实行公共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推出了以便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6项举措,要求社区干部不分8小时内外,错时、预约、上门服务。同时,每个月就公共服务设施全天候开放、开展多种形式的水电费代收代缴服务、走村入户联系群众制度、开展农技、农资便民服务及全面推行措施工作制为主要内容的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定期检查,每月汇总评比,每季总结,及时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