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社会

当年剖开腹腔医生束手无策 四十年后耄耋老人身体尚健

  □彭军君 张春柳

  当地医生诊断其患上胰腺癌

  中国江苏网6月23日讯 蔡锡珍的家,是一座简单的农村平房,几件家具摆放得恰到好处。我们赶到时,天气不错,老人正坐在门口的藤椅上闭目养神。“妈,有人来看你啦!”小女儿袁菊英轻轻推了推她。蔡锡珍睁开眼,朝我们笑笑,招招手。

  袁菊英告诉我们,母亲上了年纪,耳朵有些背,眼神也不如以前亮,但精神头不错。在老伴儿过世后的几十年里,她都是一个人生活,以前还承包了1.5亩耕地,自食其力。直到去年,几名子女担心她吃不消,开始轮流照顾她。尽管如此,不服老的蔡锡珍还经常和比她小十来岁的“小姐妹”,走上十来里路,到镇上去转一转,看一看。

  “母亲没什么文化,但为人单纯,十分勤劳。”袁菊英说,早些年,母亲与父亲辛苦劳作,拉扯大他们兄妹六人。家里的亲戚至今记得,在40多年前,蔡锡珍经常感到上腹部疼痛。每次疼得厉害时,她就去镇上的医院挂挂水,等缓过神来,就继续下地干农活。最后一次症状特别严重,疼痛难忍,子女连忙将母亲送往医院,而医生诊断她患上的是胰腺癌!

  上海专家剖开她腹腔后直摇头

  一家人晴天霹雳,有些不能接受。在北京工作的儿子也放下手上繁忙的事务,赶回老家。怎么办?一家人商量后,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给母亲进行手术切除。为了让母亲得到最好的治疗,子女还专程从上海请来一名肿瘤科医生,医方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手术当天,一家人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结果。但是,手术室内,医生们却连连摇头。原来,医生打开蔡锡珍的腹腔,发现她的肝、胆、胰腺等多部位都有了肿块,并伴有淋巴转移。怎么办?切还是不切?就在手术台上,来自上海的肿瘤专家与当地医生作了紧急会诊,一致认为,切除任何部位,对康复都没有任何意义。

  焦急等候的亲人们听从了医生们的分析,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切口被缝合后,蔡锡珍又在医院待了20多天,进行消炎等保守治疗。起初,她的腹部仍然疼得厉害,实在忍不住,医生就给她打了几次“杜冷丁”,缓解疼痛。

  “回头怎么跟妈妈说?”“瞒着吧,别让她太担心。”儿女们悲伤忧郁,不知还能与母亲相处多久,而蔡锡珍本人认为自己已经开过刀,病治好了,睡得香了,胃口也逐渐好起来,没多久就可以下床走路了。

  出院回到家,邻居们来看望她,她笑笑说:“小毛病,医生开刀治好了。”

  平日饮食清淡爱看风景

  出院前,上海的专家叮嘱:“回家后,饮食一定要清淡。”

  时间一天天过去,但事情并没有预想中的糟糕。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后,蔡锡珍就和往常一样下田耕作,照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

  “小时候,为了养活我们几个,父母一直辛苦地干农活。后来他们年岁大了,还是和以前一样,守着几亩农田,勤俭了一辈子。”老人的大儿子袁文龙告诉我们,按照老人的喜好,子女们为她准备的食物,现在仍以自家地里的青菜、黄瓜、番茄、茄子等蔬菜为主,很少看到鱼肉等荤腥。天热时,还为老人准备些她喜欢吃的西瓜、菜瓜等新鲜水果。

  采访中,不少老邻居都过来凑热闹。“好心有好报,蔡奶奶心善!”在邻居们眼中,善良是蔡锡珍的另一标签。在大家的记忆里,除了勤劳,老人还很豁达、随和,从没有跟谁红过脸、粗过脖子,看到谁家有困难,总会去帮一把。

  这些年,老人年岁越来越高,耳朵背了,眼睛也没那么好使了,但身体总体还算硬朗。老人平时有个习惯,除了非常恶劣的天气外,白天都把家里的前后门打开,在藤椅上躺着。“可能是看看门外的风景、听听门外的声音,觉得这样比较热闹吧。”邻居们说。我们注意到,采访中,蔡锡珍并不清楚我们具体在聊些什么,但看到子女们、邻居们一起说说笑笑的,她脸上也跟着舒展出笑容。

  “得了这么重的病,能活到现在,是我们最大的福气。”老人的子女说,他们也一度怀疑是否误诊了,但当年手术室门外揪心的一幕好像就在昨天。重病的母亲能健康长寿,具体原因他们也说不清楚,但老人因为不知实情而产生的放松心态以及健康的饮食、有规律的生活,应该也是重要原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86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