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平(受访者供图)
李旭平口述 台传媒记者张妮婷整理
最近,仙居山下村桐江书院来了许多我的“娘家人”——浙江大学文学院师生团队。如今,作为省文化特派员,我实现了从文化倾听者到讲述者的蜕变,以山下村“新村民”的身份,为“娘家人”当起向导,为他们介绍这座曾经被誉为“江南第一书院”的前世今生。
我叫李旭平,是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也是浙江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我长期从事浙江方言和地方文化研究工作,对浙江的乡土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
两个月前,我以省文化特派员的身份,踏上了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这片土地。村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和陌生的。历经千年依然屹立的桐江书院,道渊古宅里门板上一面面斑驳的清代捷报……一个村可以拥有那么高规格和那么大体量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在整个浙江省都是罕见的。我暗自庆幸,能在这个宝藏村开展工作。
两个月里,我往返于杭州和仙居,多次开展调研,从梳理家谱到与村民访谈,从查阅历史文献到实地考证,我逐渐拼凑出山下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随着对山下村了解的加深,我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也在悄然发酵,这其中催化剂正是祖籍为仙居山下村的方闻先生。
方闻先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史学大家,与浙江大学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在浙江大学任教过,为浙江大学艺术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方闻先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浙江大学教师与山下村文化特派员这两个身份紧密相连。在山下村的文化工作中,我深受启发,决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纪念这位特殊的山下村人。我们计划在这片充满故事的村子里,建一个方闻艺术馆,为山下村留下一个永恒的文化印记,让方闻先生成为山下村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在山下村两个月的沉浸式体验中,一幅传统文化复兴的宏伟蓝图在我心中悄然铺展。
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蓝图,我还邀请“后援团”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师生团队前来助阵,经过走访,并与仙居县委宣传部和当地村镇干部详细交谈,文学院明确了引“文”入乡的方向,并将为后续山下村的文化振兴工作投入各类文化资源。
从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到文化项目的谋划,我已经慢慢代入“山下村人”这个新角色。讲好山下村的故事,传播好仙居的文化,是我作为文化特派员当下的使命。
村况介绍:
山下村,隶属皤滩乡,始于唐代晚期,村民多为晚唐诗人方干后裔。山下村全村共有268户、977人口,村域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村内古迹众多,古宅、古道、古戏台、古河道、古盐铺、古树、古井等一应俱全,保存较好,原有古村落景观特征明显。村东一带,渊山叠翠,桐水迴波,堪称钟灵毓秀之地,桐江书院就坐落在这里。
山下村在建设中整合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精品村、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将盐运古道、道渊古宅、隔墙古宅、古戏台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保护性的修缮、维护后,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呈现出古朴雅致、江南水乡的图景。
目标:
为山下村构建“儒礼-国乐-艺术”多元立体的传统文化发展格局,期许这片土地的文化之花能绚烂绽放。在台州儒学院和道渊数字国乐馆建设的基础上,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方闻艺术馆”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个乡村美育教育和实践基地,将山下村打造成传承与创新的交汇点,让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