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几天,江苏省农科院原院长、南京荣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顾问严少华就要到位于六合区龙池现代农业园的“菜园子”里逛一圈。
这是2023年南京10个市级蔬菜智能化生产新装备应用示范蔬菜保供基地之一,占地50亩。1月10日,记者实地探访时,只见上海青等叶菜铺满大棚,宛如一座小型“蔬菜工厂”。不过,这里的蔬菜不是直接种在地里,而是长在一个细细长长的槽里!
“这叫种植槽,里面装的也不是泥土,而是有机基质,与传统的土壤栽培相比,有机基质栽培可有效解决土壤保水保肥性差等问题,使蔬菜作物生长健壮,抗病和抗逆性增强。”严少华介绍,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机基质栽培和智能化生产技术,他们已经基本实现了蔬菜种植、采收等全程机械化。
全程机械化如何实现?记者跟随严少华来到基地“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全自动种植生产线,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深褐色的有机基质经过两次搅拌后,被自动装填进一个长150厘米、宽10厘米、深5厘米的种植槽内。一个圆盘形状的播种机转动,数十粒种子被播撒进盘内。最后,种植槽又被“转运”到一台双层轨道搬运车上,前后只花了不到20秒。
几分钟后,这台双层轨道搬运车就满了,工作人员按动启动按钮,它便顺着地面的轨道向前滑动,抵达田块附近时,又自动切换滑轮,横向滑动进入田间,随后种植槽被缓缓降下,放置在一垄一垄的地块上。紧接着,搬运车又将一旁已经长满蔬菜的种植槽“全盘提起”,返回“生产车间”后,再次进入流水线作业,伴着阵阵“咔嚓”声,蔬菜瞬间完成切根,掉入旁边的筐里。种植槽则继续往前,进入下一个循环。
“种植、收获、基质处理都在生产线上完成,整个工厂基本上看不到人。”严少华笑着说,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先进,产量也很高,以上海青为例,一茬亩均产量在8000斤到1万斤,一年生产5—6茬,就能实现3.5万斤—5万斤的产量。
严少华表示,生产线高产高效,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根据测算,1.5万斤—2万斤的蔬菜日产量,起码需要100个工人,现在只需5个人就行了。”
蔬菜产业是南京都市农业主导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占蔬菜生产成本的50%以上。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出台了《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通过示范建设、试验总结、全面推广的路径加快发展蔬菜生产机械化。
2023年,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及任务分解方案》文件精神,高质量完成新建10个新装备应用示范蔬菜保供基地的目标任务。这10个基地分布在六合、浦口、江宁、溧水、高淳、栖霞6个区,总投资1067.69万元,涵盖了耕整地、种植、植保、灌溉、施肥、收获、搬运、初加工、环境调节等蔬菜生产全过程,各个基地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亩均生产成本降幅约15%,节本增效成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