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湖绿意盎然。 通讯员 李中蒙 摄
夜幕下的罍街。安徽图片网供图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记者 张大岗 摄
航拍肥东口袋公园。 通讯员 罗祥勇 摄
骆岗公园。 记者 李亚朝 摄
十月合肥,满目皆景。
色彩斑斓的公园绿地、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人潮涌动的创意街区、整洁有序的焕新小区……
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深度融合,绘就一幅幅人城共生的精美画卷。
一幕幕的背后,正是这座城市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坚守和践行。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一体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在蓬勃生长。
让城市脉搏与人民之心同频
对于江龙跃来说,最舒心的事,莫过于站在骆岗公园南大门的观景台上。柔美的自然景观,利落的建筑线条,富有层次感的城市天际线……极目远眺,他的身心顿时进入放松状态。
作为合肥网红打卡地,骆岗公园频频进入大众视野。它和前身“骆岗机场”的故事,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合肥利用骆岗机场旧址,以城市更新的手法,活化利用老建筑,最大程度保留老机场原始风貌,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了一座12.7平方公里城市公园。
历经多年建设,2023年9月26日,骆岗公园正式开园,伴随而来的是一场以“生态优先 百姓园博”为主题的精彩盛会——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
“在城市最好位置建设园博园,把城市最美空间留给老百姓。”彼时,开幕式上这句响亮的话语,也将“百姓园博”这四个字深深烙在了合肥人民的心中。
以“百姓”为名,合肥市不做口头文章,而是拿出实际举措,承诺:全园无围墙、免费开放、不收门票。
如今,在这里,每一个群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孩子们可以在儿童乐园、昆虫馆玩耍;青年人可以在足球场、篮球场健身;老年人可以在步道散步休闲。
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长假,骆岗公园的热度再次爆棚。光影璀璨的灯会、欢快精彩的马戏、时尚潮流的新能源汽车……一切都让人目不暇接。
江龙跃,这位每天打卡骆岗公园的“铁粉”,用镜头将画面上传到了社交平台上,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估算下来,从骆岗公园开园至今,他已累计发布2000多条视频。
正是因为“江龙跃们”的口口相传,陆续让骆岗公园登上各大平台的热搜。开园至今,入园游客已达1633万人次。
当航站楼变身城市建设馆,当大机库变身艺术厅,当跑道和停机坪变身大草坪,当“合HEFEI肥”霓虹再次闪烁……
一切似乎都没变,老建筑还是记忆里的模样;一切其实已经改变,新骆岗已是百姓幸福乐园。
从“骆岗机场”到“骆岗公园”,这里每天都在讲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故事。
是骆岗公园,但不只是骆岗公园。
城市的核心是人。合肥始终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并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之中。
新建幼儿园配备“三件套”:游园、公厕和家长等候区,缓解上下学接送难、家长等候休息难、如厕难;
在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开辟一隅之地,打造青年共享空间,方便年轻人思想交流、灵感碰撞;
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为老人增添民生暖色,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大手笔,小工笔。城市跳动的“脉搏”,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频共振。
多次参加合肥各类规划会议,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顾问总建筑师左玉琅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座城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群众所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让历史文脉留下时代印记
霓虹闪烁的商店招牌,仿古石板铺设的平整路面,国潮元素的精致点缀……许久没有走进撮造山巷的市民郭燕,眼前一亮。
撮造山巷是淮河路步行街街北的第一条巷子。巷子不长,仅有280米,却历经千年沧桑。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亲率大军屯兵合肥,部署扬州刺史刘馥扩军备战。刘馥让士卒用簸箕撮土,挖成一个巨大的斛兵塘,大量的土方等转移到此处,渐渐形成撮造山。
英雄将相的故事落幕,山上和附近开始住起人家,经年累月形成一条巷子,就是现在的撮造山巷。
时代变迁,撮造山早已不复当年模样,撮造山巷也隐在闹市深处,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正如郭燕所感受到的,颓败古巷的焕然新生,必然是它在今天的合肥所拿到的剧本。
改变,源自一场关于传承与保护的故事。
几年前,庐阳区持续推进老城保护更新,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彰显街区文化底蕴,改造提升一批老街老巷。
改造后的撮造山巷,融入大量三国文化元素,不仅提升了街区文化气质、居民生活品质,更增强了商业氛围。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在撮造山巷找到了连接点。
跟撮造山巷一样历久弥新的,还有合肥第一街——淮河路步行街。历经数次改造,首店落地,商贾云集,今天的淮河路步行街已经是全国示范步行街。
“作为城市活着的历史,老城区是可以触摸的城市灵魂。保护老城区就是在延续城市的生命价值。”走进合肥城市记忆馆,“老合肥”张道中对这句话产生了强烈共鸣。
这座由老合肥市政府大楼改造而成的场馆,采取了修而不拆的做法,注重保留外墙原貌,重塑内部筋骨。馆内,布满岁月痕迹的“时空巴士”、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品牌,20世纪80年代的家居生活场景……这一幕幕让人触景生情。
“每座城市都要有自己的记忆,这些老照片、老展品,一下子就把记忆拉回到几十年前,合肥变化太大了。”张道中说,一座城市只有记住自己的“根”,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对于老街区、老厂房、老建筑等,坚持“留、改、拆”并举;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匠心,既留住历史、延续文脉,又与时俱进、激发活力……
合肥城市更新,持续进行中。
让科技力量守护万家灯火
一座韧性城市会是什么模样?在周理想的眼中,这就是他日行两万步所留下的足迹。
20多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周理想和他的同事需要行走其中来回巡检,仔细检查水管有无漏水、支架是否松动、各项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每天走上两三万步很正常。”
这座地下“房子”里集纳了电力、通信、燃气、污水、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每天,都由专业的运维人员负责管养,可以有效减少地面反复开挖和空中线缆无序布设等情况。
这是地下综合管廊的最直接作用,也是一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生命线工程。
作为合肥新站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周理想坦言,事关城市安全,仅仅依靠人工巡查维护远远不够,“‘黑科技’的加入,可以为管廊安全保驾护航”。
如何用“黑科技”给城市穿上一层“隐形铠甲”?合肥正在努力。
今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出站后,肖骁就来到合肥,在心仪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传感与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当起了一名助理研究员,“研究先进可靠的传感技术,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可以更好地保障城市安全。”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紧盯屏幕,时刻关注燃气、供水、桥梁等设施的监测数据变化。
今年4月的一天,监测中心警报响起。系统显示,包河区繁华大道跨南淝河大桥的多个监测装置发出预警。工作人员调取视频监控发现,重型车辆在桥上聚集,可能会对桥梁造成损伤。
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交警部门立即收到信息。40分钟后,桥面恢复正常通行。从发现险情到处置完毕,整个过程不超过1个小时。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合肥锻造韧性城市的“内功”。截至2023年底,合肥已布设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130多座桥梁、各类管线7300多公里。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以来,城市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
“合肥做法”成效显著,获得越来越多认可。“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项目”获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入选全国首批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如今,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已经走出合肥,在全国多个城市推广。
科技力量,守护万家灯火。
让市民笑容成为最美市容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脍炙人口的俚语,道出了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泰禾智能董事长许大红对这句俚语的感受更为深刻。他的企业坐落在肥西,不少技术骨干来自北上广等地。
来自北上广的技术骨干,愿意留在一座县城吗?“以前有一些担心,现在不用考虑这些了。”许大红说,他们大多数都住在政务区,上下班通勤时间也就20分钟,城市与县城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许大红的底气来自合肥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金寨路高架南延,一桥飞架,南北相连;方兴大道、集贤路,一路畅通;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县城进入地铁时代……从此,市区与肥西县城再无梗阻。
上有高架桥,中有快速路,下有地铁,合肥交通全面迈向立体化。
目前,合肥拥有17座市管高架桥,长度超过130公里;累计建成及在建城市快速路327公里,由“环+放射”向“方格网+放射”演进;建成及在建轨道交通333公里,形成“5线运营、5线在建”格局。
如果说交通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巨变,那么环境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的品质。
今年,有一个叫“公园20分钟效应”的概念快速出圈。所谓“公园20分钟效应”,意思是在公园里待上20分钟,即便不做任何运动,也能很好地对体内激素水平进行调节,从而缓解情绪上的压力。
“95后”黄希对这一概念颇有同感。她就职于合肥高新区一家电子信息企业,每天下班后,就习惯去附近公园溜达个20分钟时间,让自己放松一下。情绪低落的时候,她也会就近找个公园,随意逛逛,给自己补充点“能量”。
让黄希欣慰的是,这座城市公园星罗棋布、触手可及。2023年,合肥新增、改造绿地708万平方米,建成城市绿道177公里,新建公园、游园61个。全市已有千亩以上公园20个、口袋公园245个,基本上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在合肥,公园不只是公园,更是“推窗见绿”“转角遇见美”。今年9月,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发布《中国公园城市指数2023》,绘就公园城市指数“城市画像”。其中,合肥通过综合评估被授予A级“优秀城市”称号。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有关“宜居”的要素正在不断汇聚。从城市楼宇到立体交通,从街区公园到小巷深处,从蓝天白云到盈盈碧湖,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深刻感受到合肥城市发展的脉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一个又一个有关“宜居”的殊荣,将这些感受变得更加具象化。
在合肥,宜居、韧性、智慧,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图景处处可见。
·记者 黎静 孟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