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2024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在绍兴柯桥开演

  攒动的人流、闪烁的灯火,入夜的绍兴古城涌动着热潮。2日晚,2024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在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新围村文化礼堂举办。附近居民早早吃过家宴,赶赴这场文化年宴。

  开场,伴随着气势磅礴的配乐,五条来自不同地市的“龙”逐一登场。其中一条萧山河上板凳龙,有着60多节龙身的巨龙“端坐”在板凳上,数百人抬举巡游。在灯光的映射下,整条板龙神态逼真,熠熠生辉。这条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绍兴年间的板龙,去年“跃”上了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暖场节目。

  和这支舞龙队一样,“村晚”上的节目“土生土长”自广袤的乡村大地。今年80岁的省级非遗龙游道情传承人袁耀明,带着亲手制作的渔鼓和简板,从村里的小戏台一路唱到数以万计的观众面前;63岁的周志英没想到,有一天能与平日里一起跳广场舞的“姐妹团”跳上省级晚会的大舞台。

  乡土文艺经由“村晚”这方舞台通向了更大的世界,人们也通过“村晚”看到了更鲜活的乡村。

  为了办好这场“村晚”,导演组筹备了一年时间。全年举办了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我要上村晚”村歌大赛、小品大赛、戏曲大赛、主持人大赛等系列选拔活动。“我们的村晚”总导演张晓峰告诉记者,前往各个村挑节目的过程中,自己深刻感受到基层老百姓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节目,可能它的初始形态只是在劳作时顺口哼出的小曲、捕鱼时相互鼓劲的号子,田间地头、村口树下,都是一出好戏。”张晓峰说,与很多文艺演出不同,“村晚”台前幕后的主角都是农民,不需要炫目的舞台,不需要华丽的“服化道”,甚至不追求万无一失的完美效果,原汁原味足以打动万千人心。

  而这“原味”的文化盛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操办了九年的“村晚”,张晓峰感受到其中内生着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

  非遗号子《拔篷·启舱》与现代说唱歌曲《四季行舟》相结合,歌曲沿用舟山传统渔歌小调的音乐素材,一边将民族乐器融入编曲,一边大胆融入当下流行的音乐语言说唱形式;来自嘉兴市油车港镇杨溪村的菱乡阿妈们唱着《采菱歌》,跳着《科目三》,融入霹雳舞、太空步等一系列动作元素,挑战温州小英夫妇的曳步舞,南北斗舞擦出热烈火花。“村晚”传承着深厚悠远的乡土文化,也在与流行大众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创造出独属于村民的时尚。

  这些年,德清县茅山村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喜事一年比一年多,这些都被领队马丹洁编排在了节目中。马丹洁是德清县文化礼堂的专业主理,每排练一次,她都会询问大家的感受。“这首歌是大家唱了多年的村歌,但是为了能在‘村晚’舞台上展现村里更多的美好风景,又进行了二次创作,把古风和戏曲元素加入进去。”马丹洁说,这些年她带着村民们一起,把对乡村的挚爱写进歌词里,把对家乡的自豪融入歌声中。

  作为新年俗的“村晚”,正成为村民的一种集体仪式。“村晚”年年都有,但大伙儿对这个舞台的期待和参与度更高了。张晓峰告诉记者,今年“村晚”最大的不同是演员阵容。本次“村晚”共有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30多个文化礼堂的600多位演员登台献技,创历届演员规模之最。平日里,也许他们散落各处,做着不同的工作,但在“村晚”所对应的时空,每一个“我”融合为“我们”,张晓峰觉得,这正是“我们的村晚”的题中之义。

  “村晚”不再止步于一场晚会。2023年,我国首次开展“四季村晚”,鼓励和引导各地“村晚”常态化开展,一场晚会升级成为“四季皆宜”的乡村文化平台。

  截至目前,作为“村晚”发源地的浙江,全省线上线下已举办2024“我们的村晚”6100余场次,接下来还将举办6000余场次,累计举办1.2万余场次。晚会结束,热气腾腾的生活永不落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3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