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一早,高邮市科技镇长团成员、华东交通大学“党员教授”槐创锋便穿上一身工装,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江苏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迎着朝阳,槐创锋一进厂区就熟门熟路直奔第八车间。这是电动工具底盘铸铝件专门车间,生产线上的六台机器人忙个不停。只见工作台面上的铸铝件多孔槽凹凸不平、毛刺丛生,而机器人却能精准抓握,“手指尖”一样的特制磨刀瞬间就将铸铝件孔槽边缘的毛刺收拾得干干净净、光滑平整。
“上了这个设备,工作量是不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工人操作是不是也更简便?”槐创锋拉住“老熟人”、车间操作工杨锋问道。
“槐教授来啦!你看我这大热天的,后背都没有一点汗,这工做得可比以前轻松多了。”杨锋貌似答非所问,实则大家伙儿心里都清楚,正是由于槐创锋的技术援助,才解决了困扰企业车间工人数十年的难题。
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往往出现或隐藏在操作一线,科技服务不深入就很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产业工人,他们能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江苏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元说。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作出的重大决策。去年秋天,江苏省确定了首批全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县,高邮作为“试点县(市)”之一,深刻把握“产改”工作的政治考量、战略考量。今年以来,该市结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坚持党建、工建、“产改”一体布局,将“产改”工作与科技镇长团力量相结合,聘任该市科技镇长团8名成员为“产改”科技特派员,深入推进学党史、办实事,进企业、解难题,让企业在党史学习教育和“产改”工作中获得“双收益”。
金飞达是国内著名的电动工具生产企业,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副总经理夏书林告诉记者:“铸铝件孔槽边缘去毛刺,是生产流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以前都是人工打磨,订单一多,工人就得加班加点。去年开春后,公司订单量猛增,连管理人员都要上一线磨毛刺。”
“身为共产党党员,我们更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自觉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受聘为高邮市科技镇长团成员的槐创锋是位年轻的“老党员”,去年底,他随高邮几个部门负责人到金飞达走访调研时,看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场景。
“我当时看到这个生产场面吓了一跳:一个个企业管理人员居然手持电动磨刀,弯腰驼背挥汗如雨。”槐创锋细问之后才了解,这项看似简单地给铸铝件“去毛刺”工种,却因耗时长、产能低,长期困扰企业、制约发展。
“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是我们科技特派员的责任和义务。”智能制造专业出身的槐创锋当即向企业提出技术改造建议,在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支持、所在院校人才团队援助下,他利用广泛的人脉资源优势,联合上海、昆山的两家自动化装备企业与金飞达公司加强合作,共同建立了自动化铸铝件去毛刺工作站,为企业引进装配了6台(套)机器人,对毛刺打磨实行自动化处理。
“以前靠人工打磨,完成一件至少需要半小时,现在单台机器去毛刺不过两分钟,比起人工打磨,不仅速度快了几十倍,也让操作工的人身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杨锋等多位工友不仅喜欢上了这项新技术,更与“一点架子都没有”的槐创锋“处出了哥们儿感情”。
记者手记
引人才关键是搭好台
贯彻落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坚持党建、工建、“产改”一体布局,将“产改”工作与科技镇长团力量相结合,实实在在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是高邮市的一项创新举措。
从“教授看了吓一跳”到“产业工人拍手笑”,引导科技特派员戴着党徽服务企业、服务产业经济的“高邮实践”告诉我们:引入人才,关键是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搭好平台,让人才尽其所能、为我所用。
被聘为“产改”科技特派员3个月来,高邮科技镇长团成员们深入一线,累计走访企业近500家次,为金飞达等一批企业对接高校专家开展合作35人次,动态解决技术需求62项;为企业宣讲科技知识、人才政策等近20场次,培训产业工人及一线操作人员2000人次。(通讯员 杨人才 记者 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