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城市历史记忆,留住千年运河文脉。6月23日,“中国大运河地名丛书”开篇之作《扬州印记》首发,这是向即将在扬州召开的第15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最好的献礼。《扬州印记》的面世,标志着“从地名的角度切入,打捞城市的记忆”这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创新形式结出第一枚硕果,今后“中国大运河地名丛书”将推出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印记。
扬州是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2019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扬州全域被划入国家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面对如何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命题,‘中国大运河地名丛书’率先答题。”《扬州印记》编委会主编、原市政协副主席王克胜表示。
《扬州印记》选取了大运河与扬州地名这一独特角度,追寻大运河与扬州文化的悠久历史,把与大运河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地名,以及蕴含其间的故事,包括史实、掌故、轶闻、传说,予以生动形象讲述。全书分为六大篇章:河湖溯源、坝闸写真、津渡纪事、城镇简史、街巷寻踪、建筑留影。
作为城市地名的主管部门,市民政部门表示,将按照《地名管理条例》的要求,做好优秀传统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发挥地名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作用,用地名留住乡愁,让大运河地名文化成为扬州“好地方”建设的亮丽名片。
这些扬州地名与运河相关
“从南到北,大运河扬州段地名大多与运河历史相关。”扬州地名专家韦明铧介绍,瓜洲是江北运河的最南端,本是一座江心洲,因其状如瓜而得名。由此向北,是三汊河,这里是古运河、仪扬河两河交汇处。再向北是三湾,这里是城南运河,因减缓水的流速需要而建成,人称“三湾抵一坝”。接着便是钞关,是明代设立的全国九个税收衙门之一,主要对江北货船进行检查。再往前是马摆渡,说明这里渡口当时渡人也渡马。自钞关至徐宁门(今徐凝门)为南河下,徐宁门至阙口(缺口街)为中河下,阙口至东关为北河下,全长约四里。接着就是东关街了,这里是扬州城东边门户,人们由运河上岸入城。一路向北,来到茱萸湾,这是西汉吴王刘濞开挖运盐河留下的。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邵伯,东晋谢安在此建立了埭,人称邵伯埭。
“反映明代盐法改革的疏理道、明初马政制度的马监巷,以及体现扬州人日常生活习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碧螺春巷和浴堂巷,这些地名都受到了运河文化的影响。”扬州市地名专家黄继林说,地名来源于人们最直接的、最朴素的生活,是人们最便于记忆的,这些地名都有值得骄傲的历史,都有值得传诵的故事,是扬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通讯员 民小爱 记者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