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龙川大地,大发展、大建设的热浪扑面而来。
8月3日,扬州市江都区委召开十四届三次全会,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锚定重振“江北第一县”辉煌的新时代坐标。勇争第一、重振辉煌,是市委赋予江都的目标定位,更是江都加快发展、加压奋进的坚定选择。
连日来,冒着酷暑,江都区委区政府组织重大项目现场观摩活动,盈峰材料、迅维电子等8个在建重大产业项目接受“检阅”;在区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畅源电力器材等10个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破土而出;在各工业园区,召开一场场重大项目过堂会,一番动真碰硬的汇报点评下来,大家直呼“汗冒冒”……
“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夹击之势,江都等不起、慢不得,更坐不住。”江都区委书记朱莉莉说,省委、市委明确提出要切实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对江都而言就是要瞄准标兵勇争第一,以“咬定青山”的韧劲、“中流击水”的冲劲、“闯关夺隘”的拼劲,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为扬州勇挑大梁作出更大江都贡献,重振“江北第一县”辉煌。
比学赶超,吹响重振辉煌、勇争第一的冲锋号
重振辉煌,需要在历史坐标中寻找答案、汲取动力。
江都区一位长期从事宣传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都乡镇企业飞速发展,形成“东车西绸、南船北油、钢管车把、机床电话”八大主导产品,带动江都主要经济指标领跑苏中,造就了“江北第一县”的辉煌。
昔日的江都,塑造了多个第一: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扬州冈本有限公司呱呱坠地;全市第一个中外合资服务业项目雄都饭店落成迎宾;全市第一家民营企业在江都原竹墩乡诞生;当年江都财政收入在江北地区率先过亿,引来张家港考察团学习取经……一桩桩、一件件,言语中满是自豪。
回望过往,是为了更好地眺望未来。江都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区域经济地理早已发生巨变,要重振“江北第一县”的辉煌,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才有可能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赶超。
重温历史,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江都区委研究室的同志告诉记者,当年江都之所以领先江北,在于有着一批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勇立时代潮头,叫响了一批响当当的民营企业品牌。今日江都,要重振新辉煌,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安逸心态,重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江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精神的引领。”
在重振辉煌的道路上,江都区一直未敢停歇。2021年江都区实现GDP1220.54亿元,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实现GDP、工业开票销售、建筑业产值、银行存款余额、银行贷款余额“五个千亿”。翻开今年上半年“成绩单”,江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2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9亿元、税收收入21.4亿元、工业开票销售670.3亿元,总量均位居全市前列。8月1日,省工信厅发布首批15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名单,江都区成为我市唯一入选的县区。
对照“江北第一县”的目标,江都还有哪些差距?江都区每月都编发苏中部分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用数据说话,做到“知己知彼”。江都及各乡镇园区也纷纷选树比学赶超对象,明确路径和举措,掀起“比学赶超”新热潮。比如,江都区级层面就把通州、海安等县区作为追赶目标,学先进、补不足、争进位。
号角声声,催人奋进。从蓝图到落地,从共识到行动,江都各地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势、破解非常之难,奋力展现“挑重担”、“扛重责”的实干作为,踩下加速奔跑的油门,按下比学赶超的快进键。
“置身于新的历史方位,江都正全面构建新的时空坐标。”江都区发改委主任林永贵表示,向西加快与扬州主城融合;向南对标苏南“尖子生”跨江发展;向东更好承接上海产业项目和人才辐射;向北瞄准江北前三县区目标奋力赶超。
如果说“重振‘江北第一县’辉煌”,是一幅“写意画”,那么新时代的江都人正秉持敢打敢拼的城市精神,一笔一笔把“写意画”绘成鲜活生动的“工笔画”。
锚定“一号工程”,全力推动重大项目攻坚突破
立秋前一天,江都区举办了第三季度重大项目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的1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0.2亿元,涉及新材料、新能源、基础设施等多领域。这些项目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将为重振“江北第一县”辉煌增添新动能。
勇挑大梁、重振辉煌,重大项目是“顶梁柱”“压舱石”。“没有大项目作支撑,‘江北第一县’就是空谈。”江都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杜辉说,发展不充分依然是江都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项目体量不够大、园区贡献度不够高、破解要素制约的方法不够多,都是在重大项目推进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州、如东等南通区县,是江都要赶超的标兵。一位曾跟随扬州党政代表团赴南通学习考察的同志说,当年在如东县参观,仅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特大项目就有6个,沿着海岸线次第铺开,让人震撼不已。
江都区重大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姜勇告诉记者,他们曾对江都经济做过深入分析比对,与苏南“尖子生”相比,与江北“优等生”相比,江都区最主要的差距就在“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江都要完成追赶、重振辉煌,就必须在重大项目上下更大功夫,实现更大突破。
走马江都,大干快上的大项目建设场景随处可见:
在江都经济开发区,江苏迅维电子二期项目正加快进度,预计全部达产后年销售15亿元;在江都高新区,创合新材料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可望年底主体建成,竣工投产后开票销售预计超过20亿元;在浦头镇,鸿飞通信专用设备项目主体已封顶,当地通过“腾笼换鸟”盘活3.6亩低效用地,亩均效益提高了10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都区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各乡镇园区纷纷铆足劲,以赶考的状态招项目,以冲刺的姿态抓项目,加足马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
招商引资个个都是责任人。在江都的乡镇园区,实行“AB”岗制度,书记、镇长(主任)轮流带队招商,带队领导可以交替,但招商脚步永不停歇。今年以来,围绕“四特四新”产业链图谱,江都区共组成66批次小分队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紧盯重点产业链的空白点、薄弱点、关键点强链补链,主攻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国企和产业龙头企业,千方百计把信息变成立项,把立项变成签约,把签约变成实打实的项目。
抓项目招引,更要抓项目服务。为实打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面对面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江都成立区重大项目促进中心,完善区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机制,建立“周周议、月月看、季度赛、年度考”工作制度,深入开展“项目过堂会”“企业服务月”等活动,使一个个项目从“规划图”变成“效果图”,再从“效果图”变成“竣工图”。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都区3个列省重大项目均已开工,57个列市重大项目已开工55个,完成投资70.1亿元;新签约38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170亿元。看到成绩的同时,江都也清醒认识到,目前项目“块头”不够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令人鼓舞的是,刚刚召开的江都区委全会明确提出,江都经开区和江都高新区两个省级园区年内各招引1个50亿元重大项目,同时争取在100亿元项目上加快突破。据了解,目前相关项目源已储备在手,正加速对接推进。
装上“智能引擎”,开启“换道超车”新赛程
在区域竞争的赛道上,江都犹如一辆动力十足的赛车,正紧跟江北“第一方阵”,准备切入苏南快车道,与先进地区同场竞技。
“惯性思维认为,只要我们跟得足够紧、跑得足够快,总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扬州大学商学院一位教授分析,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加速,别人也在加速,这就是所谓的“追赶者悖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重新设立一个新赛道,我的赛道我领跑。”
江都区委区政府深谙“换道超车”理论,坚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两条腿走路”,在推动特钢、汽车、船舶等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快动力转换和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四新”产业。
江都经济开发区主要以特钢、特材、特船产业为主。去年,“三特”产业累计实现开票销售450亿元。“江都经开区主导产业虽已趋成熟,但总体还不够前沿,存在缺链、缺配套、缺核心技术、缺领先成果等问题。为此,我们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高新产业加快集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高新‘翅膀’。”江都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大桥镇镇长邱云祥说,目前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已从10%增长到30%以上,力争到2025年占比突破50%。
江都高新区是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记者在江都高新区采访时发现,园区面貌已大变样:驶出园区的货车上多了新材料、光伏组件、电子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厂房间矗立起科技产业综合体。江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彭松说,想要发展争先进位,必须多看多学,用新产业、新机器、新颜值促进园区不断攀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主攻新兴产业,抢抓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机遇,不断做强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江都已有了详尽规划:到“十四五”末,江都区各类创新主体将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将超过600家,推动新老产业平稳迭代。
汽车转向器壳体压铸成形后,机器人灵活地摆动手臂,自动取件切边,一切有条不紊……这是江苏嵘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压铸车间单元压铸岛的生产场景,也是江都区打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样板区的生动案例。在嵘泰股份智能车间,共22个压铸岛、44个机器人,仅软件和机器人自动化就投入近亿元。智能化改造的成效也立竿见影,即便受原材料上涨、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嵘泰股份今年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江都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的又一重大举措。
近年来,江都区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企业智能化升级、科技金融支持、行业标杆示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打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样板区。今年1-7月,全区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149项。到“十四五”期末,江都区力争认定省级智能工厂5家以上、智能车间50个以上,创成省级绿色工厂8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数字经济发展规模突破500亿元,实现从“制造基地”向“智造高地”的全面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