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竞帆是合肥一名智慧能源站工程师,他奋战在全国首座“七站融合”示范项目,为广大车主做好服务和技术保障。同时,也见证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方式改变,以及合肥城市科技实力的飞跃式发展。
邹竞帆(右)和同事在站点内展开技术巡查
让新能源车更快速平稳充电
9月24日,在包河区始信路和云谷路交叉口附近,合肥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内,来自合肥供电公司能源服务技术中心的工程师邹竞帆对站内设备进行巡视和技术服务,为往来新能源车更快速平稳充电提供保障。
和普通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不同,合肥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外表普通,内藏玄机。其占地面积达9000余平方米,内部集合4座换电站、8个超级快充桩、6个直流快充桩等设备,几乎能满足市面上所有新能源车充换电需求。
位于服务站中心位置的一家换电站内,车主驾驶着新能源车驶入指定位置,换电舱底部机械手臂立刻启动,3分钟左右“火速”完成电池更换,车辆再次“满血复活”。
“目前,我们站日均服务超500车次,每天24小时往来车辆不断,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事情。”邹竞帆表示,刚参加工作时,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不多,配套充电站更是少见。这些年随着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车数量呈现“井喷”态势,不仅工作岗位和职责发生了变化,对技术人员的保障服务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
全国充换电前沿“黑科技”
2010年5月,安徽省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合肥柳树塘电动汽车充电站投运,标志着合肥正式迈入全国首批“绿色出行”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3月,安徽省首座电动汽车快充站—合肥政务中心快充站投运,将过去6小时以上充电时间大幅缩短至1小时内。
配合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发展,近年来合肥不断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2020年5月,合肥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投运,作为全国首座“七站融合”示范项目,该站同时具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光伏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站、5G基站、北斗地面增强站等七大功能为一体。不仅其服务新能源汽车的功能更强大、更全面,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等站点之间能源协同高效利用,进一步实现节能降耗。
同年,邹竞帆开始来到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工作。四年多来,他日常和同事们确保站内设备平稳运行,为往来车主做好服务,同时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不断升级站点功能,并将全国新能源充换电前沿科技应用于其中。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发现,过去来我们这里充电的多为周边居民,现在装设私家充电桩的家庭越来越多,新能源车充电方式也逐渐发生巨大改变。”邹竞帆介绍,他们站距离最近高速出入口仅2公里,不少人会来这里进行快速补电,快充桩服务的网约车数量逐年上升。
合肥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
单站换电服务规模居华东地区首位
为适应时代需求,合肥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也在不断升级,先后引进蔚来、泽清新能源等品牌换电站,交流慢充桩等服务逐步退出。今年,经过一轮大规模调整升级,该服务站实现全方位“焕新”。
目前,站内设置的快充桩可同时服务20辆新能源车1小时内完成快速充电,其中的超级快充桩最大功率达480千瓦,理论最快10分钟内可完成“续航”,大幅缩短车主等待时间。换电服务方面,该站集合蔚来、泽清、吉利、奥动4座新能源换电站,平均3-4分钟完成电池更换,合计日换电服务能力达2000次以上,单站换电服务规模居华东地区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站内新增的全省首批V2G双向充放电桩,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和电网互动功能。“电网负荷较高时段,新能源汽车可通过V2G桩反向将电‘卖’给电网。未来政策支持情况下,车主将有所获利,从而降低车辆使用成本。”邹竞帆说。
升级后的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还是一座小型“微电网”。站内架设4台风力发电装备,屋顶、车棚等位置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面板,全站“绿电”总容量达268千瓦,年发电量20万千瓦时以上,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8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00吨。
“这份职业对于我来讲是新的历程,也是新的挑战。在这里,我见证了合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方式改变,城市科技实力的飞跃式进步发展。随着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变得更兴旺,市民们的出行也会更快、更好、更远!”邹竞帆展望道。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 通讯员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