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口述历史

石慧丽口述历史——从事护理工作38年,历经公安医院、直属医院、市中医院

 

 

  【人物简介】

  石慧丽:1933年出生于南京。1951年6月5日,分配至南京市公安局公安医院工作。历经医院变更为南京市直属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的历史过程。1958年起,承担医院护士长工作,原南京市中医院护士长,主管护理师。参与南京市中医院外科、急诊室、干部病房等众多科室的创办。

  【口述内容】

  我叫石慧丽,1933年出生于南京。3岁时,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我就随父亲离开了。因为那时候我父亲是西北军的,他是冯玉祥高级参谋。我听我爸爸讲,冯阎联合与蒋作战,冯玉祥这边打败了,后来我父亲在国民政府军政部任职。反正那时候我小,我也不懂。

  从18岁开始我就从事护理工作,一直到1988年底退休,从事护理工作38年。回顾这段工作经历,我觉得我们做护理工作的都是任劳任怨,老老实实干工作,对护理工作也很热爱,没有说哪个对护理工作不热爱的。我热爱这个工作,从来没有厌倦这个工作。

  我正式参加工作是在1951年6月5日,当时在南京市公安局的公安医院。那时候我年纪还小,有一部分护士是从部队转业下来的男护士,另一部分就是原“首都警察医院”留用下来的一些护士,还有招聘过来的护士,年龄都比我大,都大十几岁。我在他们的指导之下进行工作。

  那时候大家在一起工作,第一个是很团结,第二个大家对护理工作也很热爱。因为我们公安医院那时候条件比较差,环境也比较艰苦,但是大家不因为环境艰苦或者工作比较累而受影响,工作积极性反而很高。那时候重病人也蛮多的,因为我们刚开始收治的都是公安局的一些职工病人。

1953年的石慧丽。拍摄于南京夫子庙百花照相馆

  1953年以后,我们医院改为南京市的直属医院,业务上面是由南京市卫生局领导。那时候,各个学校分配来医生、护士,我们的队伍也就壮大了。公安医院那时候,我们整个医院里只有三个病区,以内科为主,内科病区最大,我记得有100多张床位,有儿科、普内,还有结核病科。外科也有40——50张病床,还有妇产科,有20张病床,病人基本上都收得满满的。

  我们医院是1956年改为南京市中医院的。我那时候基本上都在内科病房,跟医护的配合也蛮好的,无论是中医也好,西医也好。1956年改中医院以后,我们的院长是张仲樑,他也是南京市卫生局的副局长。他跟大家关系相处得非常好,无话不说,工作上很认真。

  1958年,我就开始做护士长工作,一直到退休。在医院里,护理重担基本上都是我们挑,我大部分是在内科,后来到了肛肠科,以前叫痔科,我跟丁泽民主任在一起,我们在一起工作蛮长时间的。

  丁泽民主任为人非常好,他是我们痔科的主任,我是护士长,我跟他在一起工作将近10年。曾经有一个阶段,领导叫我改行学痔科,我刚学了一点,护士长工作没有人接,领导跟我谈让我归队。我说好,我愿意归队,又归队了。我和丁泽民主任一直相处很好,他的几个孩子都蛮好,他的爱人也在痔科。我们中医院痔科病床蛮多的,最多有100张病床。

  老丁主任比较合群,同时他也愿意接受新事物。他有一个表弟姓李,人也蛮好的,也是第一班学徒。那时候看痔科不容易,病人在我手上登记,半年才能通知到,才能住院,没有床。到暑假、寒假的时候,学生放假了,就利用这个时候开刀,那就加床,都加到110—120张床,那时候确实病人很多的。尽管条件很不好,比现在差多了,但是工作人员的热情高,加班加点也不觉得累。

  内科也是这样,逐渐地壮大。在直属医院的时候,我们内科已经有两个病区,讲是两个病区,实际上是三个病区,因为结核病房也分开了,有小儿科。那时候尽管病区小,但是我们病床多。我们一个病区都有50多张病床。

  改中医院以后,我记得有个阶段,刚开始的时候,门诊的挂号天天统计数字。挂号的病人都是夜里两点钟来排队。第一个病人相信中医,第二来找张仲樑,还有一个是找当时的副院长傅宗翰。这两位名医的病人比较多。

  刚改中医院的时候就是这个情况。留下来的人有一部分是要配合中医工作。比如像外科,我们两个外科医生留下来。因为肛肠科那时候不管怎么样,中医自己开业,消毒隔离总归没有西医消毒隔离做的好,因为外科主要是消毒隔离,所以派两个西医,再加上护士,护理工作的老护士长,把痔科就搞得蛮好的。

  后来中医院筹建外科。外科是50几张病床,里面有6张是针灸科,其他都是外科,普外。我们普外力量还可以,原南京军区总院转院下来一个主任,他现在也去世了,还有一个苏州医学院毕业的,从徐州调来的,也是外科的,技术蛮好的。还有一个山东医学院的,这个也不错的。一般阑尾、疝气,或者胃出血,胃切除这些手术我们还是做的,特别是肾科病人比较多。但是作为病人来讲,总觉得中医院看外科不如西医,病人就没有西医院外科多。

《南京卫生志》书影

  外科筹建好了以后,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和内科的李主任两个人筹建急诊室。领导说,给你一个月时间,你带着一些护士到市第一医院去学习,就把全院的稍微精干一点的护士抽调给我,给我8个人。我带着8个护士就到第一医院去学习。因为第一医院的病人多,比鼓楼医院多,急诊室人也多。我重点就是看看他们的制度,学了不少东西。我们在那儿待了2个月,后来他们就把急诊室全部交给我们了,因为我们去的都是精干的护士。我们在那儿学了很多东西,回来我们就开始建急诊室。除了李主任外,又从外面调来几个西医,像长春医学院毕业的,都是西医。急诊室筹建好了以后,干部病房也要筹建了。当时南京市卫生局领导来,说一个月之内要把干部病房建好,就在夫子庙那边的三层楼,有三个病区,是卫生局投资的,要我们一定要在国庆节前筹建好,给我调了10个人,就一个空房间,什么都没有。被褥也好,窗帘也好,床位也好,床头柜也好,医疗器件全部都没有。然后就是找总务科,器械科,在一个月之内必须把东西全部弄好,那一个月忙的怪可怜的。

  干部病房筹建好了,病人也来了,那时候它不是老年科,它是高干病房,14级以上的才能收,或者是个别的华侨才能收,条件也蛮好的。但是条件虽然好,但是那时候物质缺乏。举一个例子,没有空调。这个干部病房没有空调怎么行呢?后来我找了一个关系,原来我们一个老护士爱人的表弟在南京714厂当车间主任,想办法给我们弄了6台挂壁式的空调。三个病区,一个病区两台。所以条件比较差,很多东西很差。最后我们医院搞了一个老年科。老年科跟这个干部病房是两码事。我在的时候病房是住满的。我是1988年底退休的,退休了以后,我问李主任,我说你们干了多长时间?李主任说没有多少时间就关门了,没有病人了,就是条件差。

1956年,南京市中医院开幕合影纪念

  【历史现场】

  南京市中医院成立之初,原直属医院不少医生一起打报告,要离开中医院。

  石慧丽介绍说:为什么?当时大家对中医认识不够,认识不足,都想离开。院领导开会动员大家安心工作,党员和团员要带头,那时候我们是团员,要相信组织,按照组织要求,我们就老老实实留下来了,但也有不少人调走了。所以南京市各个医院都有我们公安医院的人,都有我们直属医院的人。为什么?都调走了。

  所以我经常开玩笑,我是三朝元老。公安医院、直属医院、中医院,我全了解,尽管我不是当领导的,哪个调走,哪个调来,哪个犯错误,哪个受表扬,哪个什么情况我都知道,因为大家都在一起工作,能不晓得嘛。

 

  【采集时间】2024年6月18日下午

  【采集地点】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18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