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戏曲“镜框式”演出,观众在不到一米的范围内近乎“贴身”观演,360度环绕式的舞台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梦似幻的观演紧扣“沉浸式”体验……今年初,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沉浸式新国风音乐剧《她&她》,收获众多粉丝,并一次次地“加场”。当黄梅戏遇上音乐剧,如轻骑兵一般迅速“破圈”,俘获众多年轻观众。
近日,该剧的主创之一、国家一级演员魏瑜遥就《她&她》的创作历程,接受合新闻记者专访。
魏瑜遥在剧中饰演明月公主演出剧照
沉浸式新国风音乐剧《她&她》演出剧照
从“剥离”到融合:观众倒逼出的“黄梅歌”
《她&她》以双女主唐少君与明月公主为核心,讲述了唐少君因未婚夫被诬入狱女扮男装考取状元,与向往自由的明月公主因赐婚相遇,两人从对立到互助,突破封建桎梏,探索女性成长与情感自主的故事。
如何将黄梅戏与音乐剧结合,让古典韵味与现代活力融为一体?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请来上海晶英文化给予指导,同时在探索过程中,始终抱着虚心接受新事物的心态。”魏瑜遥透露,创作初期,团队曾尝试完全剥离黄梅戏元素,以现代音乐剧形式呈现。
然而首演后,主创团队得到反馈:观众对增加黄梅戏元素抱有强烈期待。此后,他们将黄梅戏经典唱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融入了“黄梅歌”的形式。
除了“听劝”,即保留黄梅戏元素,剧情也听取了不少观众的意见。比如明月公主并非一开始就是如今饱满的独立女性形象。
“我们采纳了观众对于角色塑造的建议,在创作上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魏瑜遥介绍,不少观众是年轻群体,还有外地观众专程前来“打卡”。不少朋友看完后还在微信群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分享看剧的感受,在不吝表达喜爱之余积极推荐这部剧。
“看到这么多的青年朋友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整个团队又惊喜又感动。”魏瑜遥开心地同记者分享。
重构观演关系:一挥袖,拂过台下观众
在《她&她》的舞台上,传统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与现代音乐剧的发生碰撞,演员们与观众间的边界也被彻底打破。在这里,戏剧的“第四堵墙”,不复存在。
不同于以往的舞台呈现,《她&她》颠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沉浸式设计,让观众与演员“共处同一时空”。作为合肥老城区重要文化场所,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地,HM.1953演艺新空间改造,无疑为古韵新生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这里,观众可以摸到唐少君的官府衣摆,听见明月公主的呼吸震颤,甚至还会随机成为剧情的一部分。“我们一挥袖,都能拂到台下的观众”,魏瑜遥比划着动作,记者现场分明能感受到袖摆扫过的气息。
其实,这种沉浸式体验的背后,对戏曲演员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她用“信念感”三个字,概括了演员们的表演状态。
“台下观众做出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清晰感受到,这会对正在表演中的我们产生‘蝴蝶效应’,因此,演员必须要有信念感,即专注地沉浸在表演之中。”同时,她分享,每当台下观众展现出认可时,就更加坚定团队信心,坚信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戏曲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载歌载舞对演员要求更高,手眼声法步、唱念做打翻难度也更大。为了刻划出细腻的情感、复杂的情感交织,从而让观众更具沉浸式体验,排练中,演员们更加注重即兴反应的能力,并探索将程式化的戏曲身段转化为生活化的肢体语言。
迎变而上:新表达守正创新
制作《她&她》的契机,来自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去年10月开始打造的HM.1953演艺新空间。
为了丰富演艺新空间内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通过统筹规划、资源调配与跨省协作,系统性推进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与来自上海的晶英文化首次展开制作国风音乐剧的合作。
创作时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带领主创团队还前往上海考察,将前沿理念与本土文化结合。“剧院非常信任我们,将如此创新性的项目交给了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谈到制作这部剧的目的,魏瑜遥坦言,开始大家没有想到“破圈”,只是想着扩宽剧院的运营方式,“当大家来这里打卡时,让观众发现这里不只有传统黄梅戏,可以有更多选择。”
面对更加多元的文化市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直通过在各种平台的直播、宣传,以及各种形式的表演,努力让更多人走进剧场。
“尝试在不改变黄梅戏这项传统艺术内核的基础上,用更好的方式拓展观众群体。”魏瑜遥表示,“戏曲终究是剧场里的艺术。吸引观众进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用优质内容留住他们才是关键。”
记者手记:
今年全国两会,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提到要通过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
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国的沉浸式演出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然而,面对这种市场机遇,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场地选择、演员训练和观众心理适应等。
《她&她》的探索,至少证明一种可能性: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需兼具“破”与“立”的智慧。破的是观众与演员的关系的固有边界,立的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当黄梅戏演员在沉浸式的舞台上唱响带有黄梅调的新女性宣言时,他们不仅焕新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开辟了一条传统文化与年轻世代对话的通道。
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勇气打破边界,更需要智慧守住根脉。当黄梅戏演员在灯光下唱响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条文化传承的破局之路——以创新致匠心,让古老艺术永远年轻。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詹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