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1日讯 记者昨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经过连续24小时的全线联合调试运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试通水于昨日14时成功结束。南水北调东线试通水现场总指挥、江苏省水源公司总工程师冯旭松介绍,24小时试水关机,整个试通水情况非常好,完全达到了设计目标和要求,所有设备运行正常,水位控制很好,未发生任何意外。
试通水成功
733万吨长江水调入山东
据悉,江都站、洪泽站、蔺家坝站等18座新建改造泵站,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三阳河、潼河、淮安四站输水河道等17条输水河道,江都西闸、江都东闸、宜陵北闸等沿线闸洞控制工程参与了本次江苏段试通水运行,共开机运行4111台时,累计抽水4.49亿立方米,其中抽长江水1.13亿立方米,抽水入南四湖733万立方米。调度中心吴主任介绍,这标志着733万吨长江水已成功调入山东。
南水北调江苏段全线试通水联合调试的范围:经江都站、宝应站等一级泵站将长江水沿运河线和运西线送至洪泽湖,再经梯级泵站将洪泽湖中的江淮水送至骆马湖,最终到南四湖。
据了解,试通水期间各梯级泵站机组运行正常、安全可靠,输水线河、湖水位稳定,运行调度保障有力,已按要求获得相关监测数据和技术参数,达到了试通水的预定目的。此次试通水成功标志着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建设率先完工并具备正式通水条件,也为今年下半年东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奠定了基础。
基本完工
东线一期今年将建成通水
随着南水北调江苏段试通水的成功,南水北调东线全线正式通水也迈入“倒计时”。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建设目标,东线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建成通水,长达60多年的世纪梦想有望成为现实。
东线一期工程的任务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到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补充山东、江苏、安徽等输水沿线地区的城市生活、工业和环境用水,兼顾农业、航运和其他用水。供水范围南起长江,北至山东省德州市,东至威海市,涉及江苏、安徽、山东3省的21座地级市和其辖内的7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人。
根据规划,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供水量162.81亿立方米,包括江苏133.7亿立方米、安徽15.58亿立方米、山东13.53亿立方米。向江苏增供水量达到19.2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0.6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7.93亿立方米、航运用水0.69亿立方米。长江至洪泽湖段的农业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其他地区供水保证率也可以达到80%,比现状提高20%—30%,这将大大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的紧张局面。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
10年治污
从“一湖酱油”到“清水廊道”
东线调水,成败在水质。经过10年治污探索,东线提前实现了通水前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的承诺,沿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清水廊道”再现。
南水北调东线地处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长期以来,这些河道和湖泊水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治污项目和沿线地方综合治污措施的实施,东线治污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总量比2000年减少了85%以上;自2012年11月起,东线黄河以南段各控制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输水干线达到Ⅲ类水标准。
位于山东和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水库,由于周围造纸、水泥企业污染严重,水质严重超标,主要指标超标倍数在10—180倍,一度成为“死湖”。经过治污,昔日鱼虾绝迹、“一湖酱油”的南四湖又重现了生机和活力,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鳜鱼等再现湖中,白马河还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
【新闻延伸】
世界最大规模泵站群
从地势略低的长江下游向高处的北方地区调水,如何提高泵站装置的运行效率,实现逐级提水北送——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者必须攻克的一个“难题”。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全线共设立13个梯级泵站,共22处枢纽、34座泵站,水泵总装机有160台,总装机流量4447.6立方米每秒,装机功率36.6万千瓦。13个梯级泵站构成了世界上大型泵站数量最集中的现代化泵站群。记者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