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3日讯 长江与运河在扬州挽起手臂。这一“横”一“纵”,刻画出扬州独特的“T”形经济版图。
十年来,在沿江开发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沿江这一“横”跃升为黄金产业带,并有力地推动扬州昂首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发展无止境,关于扬州沿江沿河地区发展的深层发问,一个个摆在我们面前。站在新起点、新阶段,扬州如何推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沿江开发?沿江地区如何与沿河地区实现联动发展、齐头并进?
和着新一轮苏中加快发展的节拍,扬州开启了一系列的大手笔:沿江地区深度融合、沿江沿河联动发展、城市“两翼”加快融入主城区……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沿江沿河携手奏响了激昂壮阔的“融合曲”。
整合岸线资源,加快产业调整融合,沿江地区开启深度开发的新征程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大江两岸往往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生长点。江苏沿江地区,就是依托长江这一重要的自然禀赋,实现了黄金发展的十年。
十年沿江开发,见证了“扬州经济腾飞,潜力在沿江,希望在沿江”。但回头来看,沿江两岸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客观存在。相较于苏南的一路驰骋,扬州等苏中地区与苏南城市的差距并未根本扭转。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放在更大时空范围来谋划沿江开发。
市委书记谢正义调研沿江时表示,要加快对沿江岸线资源进行新一轮规划、整合,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沿江开发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今年4月8日,全国首家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扬成立,以沿江地区为主的116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成为首批会员单位。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联盟的推动下,亚星客车、华富电池等来自不同园区的沿江企业加强了研发合作,共同致力于动力能源的技术攻关。
“联盟就像一个公共平台,将沿江这些原本分散的汽车产业串联起来,在对外开拓市场时抱团出击,对内技术研发方面共享行业内资源,共同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今后联盟将整合沿江汽车产业资源,推动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实现扬州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配套和互动发展。
整合沿江资源,推进深度融合,显然成了扬州谋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
沿江有很多个区域和功能板块,江都、仪征、开发区等县(市、区)和工业园区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分开来,他们是一个个城市产业群;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大片产业森林。”市经信委负责人分析说,只有推进沿江地区空间和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出“1+1>2”的“乘数”效应。
融合,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再调整和重新配置激活要素活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应该是产业布局的清晰定位,项目资源的重新分配。在市委、市政府印发的2012—2015年《沿江地区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上,对沿江地区的产业布局作了清晰合理的规划。
沿江开发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的一体化。围绕“厂往两边摆,人往中间来”,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产城格局调整,重点推动大型工业基地向沿江两翼集中,仪征重点发展汽车、化工产业,江都重点发展船舶制造、重工业。
用十年沿江开发经验指导沿河开发,实现沿江沿河联动发展、均衡发展
“加大对苏中与苏北接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日前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包括高邮、宝应在内的沿河地区发展被提上新的战略高度。这让广袤的沿河地区,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策略和路径。
近十年来,与浩浩荡荡的沿江开发大洪流相比,沿河开发显得沉寂了许多。数据表明:目前我市经济总量七成左右在沿江,财政贡献、外资利用八成左右在沿江。在扬州区域经济的“天平”上,面积和人口均过半的沿河地区,经济规模却相对偏低。
沿江、沿河不可偏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清醒地意识到:没有沿河地区更高水平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市更高水平的小康;没有沿河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没有扬州的基本现代化。
“沿河地区要加快崛起,沿江、沿河联动发展至关重要。”长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秦兴方教授说,十年沿江开发为扬州区域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要用十年沿江开发经验指导沿河开发,实现沿江沿河联动发展、均衡发展。
论自然禀赋,沿河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巨大;论产业基础,沿河地区已形成了在全国叫得响的输变电产业基地,是扬州新能源、新光源的重要发源地;论人文环境,高邮、宝应都是具有丰富历史的文化名城,培养了一大批科教创业人才和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沿河地区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实现快速崛起。
高邮市郭集镇是中国赫赫有名的路灯制造基地,全国约有四分之一的道路照明灯具产自该镇,其产品不仅广销国内各地,还打入韩国、伊朗、非洲等国际市场。然而,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日渐饱和,路灯产业发展的天花板渐渐显现。欣喜的是,在政府引导下,不少路灯企业主动与开发区等地光电企业对接,新上了大功率LED路灯项目,加快LED灯具、太阳能灯具等新型灯具生产。
沿江、沿河联动开发的空间很大。宝应、高邮的输变电和电线电缆产业,可为沿江地区的智能电网产业提供产业支撑;沿河地区有大批太阳能光伏、LED照明生产企业,与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能源产业优势互补……随着沿江融合发展、沿河加快崛起计划的实施,沿江和沿河地区联动发展的精彩故事不断上演。
项目建设,是被沿江开发证实了的成功经验。遵循这一经验,宝应、高邮加快了项目建设的实施力度,重大项目的认定标准也不断拔高,从几年前的亿元级提升到现今的10亿元以上。
今天再行走在沿河大地,处处是热气腾腾的项目建设现场:宝胜集团特种电线电缆项目总投资50亿元、康博新材料高纯硅生产项目总投资60亿元、秦邮特种金属材料项目总投资50亿元、江苏首家电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国信热电联共项目总投资56亿元……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正推动着沿河加速崛起。
江都仪征“两翼”加速向主城靠拢,“大扬州”擂响融合发展新鼓点
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江都撤市设区,扬州中心城市面积和人口均翻了一番多。新的区划调整为扬州新一轮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机遇
早在《扬州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扬州就提出“做优主城区,加快开发沿江地区,西进东联,初步形成‘一体两翼’组团式发展格局”。打开地图可以看到,“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正是顺着沿江这条发展主线铺陈开的。
加快江都、仪征“两翼”的开发,是实现产城互动、推进沿江地区深度发展的战略深化。“十一五”以来,围绕“一体两翼”的总体框架,江都、仪征“两翼”的发展明显提速。尤其是区划调整后,江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融入主城。
2012年10月,“苏中第一高楼”——东方国际大酒店正式开工。这一由香港亚太置业投资建设的超五星酒店,总投资28亿元,设计高度72层、280米,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其楼顶还将规划建设一个800平米的停机坪,可供私人飞机起降。
“从我们这里出发到文昌商圈,开车只需20多分钟。”香港亚太置业扬州公司负责人说,集团当初选择投资江都,就是看中江都融入扬州主城的战略机遇。如今,随着江都撤市设区和文昌路东延,将来市区市民来这里购物、休闲将更加便捷。
区划调整带来的改变正在江都发酵。“仅仅是五星级酒店,一下子就有五座同时在建。”江都区旅游局负责人自豪地说,从0到5,数字的变化,反映的是客商对江都融入主城的巨大信心。
另一个深度融合的重要趋向是交通。
今年2月6日,连接扬州主城与江都区的交通大动脉文昌路东延工程建成通车。与此同时,连接仪征与主城区的文昌路西延工程先导段将于今年8月18日开工建设。到建城2500周年时,一条总长近60公里的文昌路将“连贯东西”,江都和仪征“两翼”加速融入扬州主城。
区划调整后,江都从交通、城建、商业等方面,全面加快融入扬州主城。在此基础上,我市全面系统地谋划融合战略,充分释放区划调整所释放出的活力,重新优化23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产业布局、功能布局和生态布局,使扬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城市。
如今,扬州作为一个现代大都市的行政体制框架基本形成。从新城西区,到江广融合地带,再到江都临港新城……新的“大扬州”,在广袤的沿江大地开始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