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起,《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扬州首次以地方性法规形式系统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框架,标志着扬州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迈入新阶段。
连续12年,扬州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号文件”;连续多年,市人大常委会找准切入点跟踪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建设。“扬州要形成‘重商、尊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首要是做好法治保障!”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出台《条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通过专项调研、工作评议、议案督办、专题视察和执法检查等,打出一套立法组合拳;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召开30余场多层面座谈会、论证会,广泛吸纳人大代表、市场主体、专家学者意见,历经二次审议修改,最终形成《条例》七章六十四条的完整框架。
地方立法,要确保法规既具备实用价值,又富有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切实为地区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条例》凸显数据赋能,强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优化群众办事体验。“比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同时,《条例》强化要素保障。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委员陶诚说:“比如,提出支持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创新商业秘密保护、提高民营企业贷款比重、推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政策举措,进一步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此外,《条例》彰显城市底蕴。比如,大力弘扬我市深厚悠久的工商文化底蕴,弘扬企业家精神、约束政府失信行为、快速响应企业诉求等,构建宜居宜业宜创、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条例》还强调深化改革创新,将近年来我市歇业集成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去介质化应用、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等创新举措固化为法规制度。
“聚焦企业痛点、改革堵点、发展难点,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既体现‘扬州特色’,又彰显‘法治担当’。”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副主任顾涛说。
日前,市发改委会同市司法局、财政局、数据局等三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5年扬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任务清单》,细化分解任务、明确牵头单位,确保《条例》落实落细。
今年,市人大将以督办《关于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打造企业友好扬州样本的议案》为抓手,全面了解《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督促《条例》得到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