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浙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嘉兴,正是浙江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观察样板。
9月25日至27日,以“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为主题的2024“红船论坛”在嘉兴举办。论坛上,三位嘉兴人分享了他们眼中的城乡融合。
“开往春天”的101路
101路是嘉兴第一条城乡公交线路,作为首批城乡公交的驾驶员,101路的班组长庄正新已经开了30多年的公交车。
1994年,庄正新发现,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多,商机也越来越多。于是,他借了5万多元,买了辆19座的中巴车,跑起嘉兴至凤桥的班线。
“当时我开中巴车的时候,招手就停,也没有固定站点,有时候还要抢客人,秩序比较乱。”庄正新回忆道。针对这种情况,2003年,嘉兴市对城乡公交进行了第一次改革,也就是农村客运公交化。同年年底,嘉兴农村客运班线全部完成公交化改革。2008年,嘉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交”。
2009年,嘉兴城乡公交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实现城乡公交国有化。通过这次改革,嘉兴市区37条线路、202辆民营公交车全部收归国有,实行和城市公交相同的公益票价,投币2元、刷卡1元。
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深入,2021年,嘉兴城乡公交进行了第三次改革,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市域公交一体化改革,尤其是城际公交,票价由原来的阶梯票价(3元到15元)改为两元一票制。
同样的101路,车轮滚滚向前,变的是乘车环境,从中巴车到大客车再到新能源公交,乘坐舒适度大大提升;变的是乘车客源,从以前农民进城为主,到现在越来越多城里人坐着公交去“村游”;变的是沿途风景,嘉兴火车站成为“森林中的火车站”,南湖天地成为“城市客厅”,中央公园是城市“生态绿肺”,沿线乡镇加速蜕变为小城市……而“百变”背后,不变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是城乡统筹20年,我们公交车开过的地方,也分不出哪里是城,哪里是乡。”庄正新动情地说。
“缪”处生花 幸福蝶变
缪家村位于嘉兴市嘉善县大云镇。从曾经的贫困村,到如今的示范村,缪家村是如何迎来幸福蝶变的?论坛上,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荣杰用“三张图”讲述了该村“破茧重生”的故事。
第一幅是“同心强村图”。作为全县首个成立的村级党委,缪家村村两委班子积极发挥党建示范作用,坚持因村施策。一方面,建厂房、入股“飞地抱团”,目前每年村厂房出租收入达1100多万元。
“有了这个底子,我们更有信心去抓三产融合的新‘风口’。”陆荣杰介绍,村里打造了国家级4A景区,培育了8家旅游主体,每年的旅游收入有4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8年的210万元提高到了如今的1775万元。
另一方面,村两委继承了“三鞋干部”精神。
“从穿‘布鞋’兴农活村到换‘皮鞋’招商富村,再到我们这一代干部天天穿‘跑鞋’,走村串户,老百姓哪里需要,我们就往哪里跑。”陆荣杰说,“我们将全村划分为六大网格,并按照‘1+3+N’网格力量进行配备,让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第一时间在网格内得到解决。”
第二幅是“共同富裕图”。“村民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宣讲中,陆荣杰向大家介绍了缪家村“种花第一人”柴金甫、碧云花园创始人潘菊明、“85后”小伙莫雪峰三位共同富裕“带头人”。他表示,像他们这样的“新农人”,在缪家村还有很多,他们开民宿、建农庄、养甲鱼、传承非遗,带动农户就业,让村民吃上了“文旅饭”。
“我们还创新了薪金、租金、股金等‘六金’富民增收模式。”陆荣杰介绍,缪家村连续5年发放分红福利超过2000万元,去年最多的一户拿到近1万元。
第三幅是“文明和美图”。以前老百姓喝茶办事都要赶到镇上,如今,无论喝茶听戏、还是购物健身,都能在村里的“5分钟服务圈”实现。
据了解,为了更好满足“一老一小”,缪家村办起了村民大食堂,平均每天接待老人200人次;还牵手世界500强海亮集团,开设20个托位,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的养老、托育等各类服务。
“我们的五星级文化礼堂、幸福广场还会定期举办文化宣讲、排舞大赛、幸福市集等活动,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最多的一次,一场活动吸引了近1万人次参加。”陆荣杰介绍,村里11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拿到2000多元的养老金。
“既有城的配套,又有村的味道”,如今在缪家村,村民们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回归乡村,逐梦沃野
来自浙江塔莎园艺有限公司的王天云是一名“85后”返乡农创客。返乡前,她曾在互联网大厂从事运营工作。
“2017年,我和爱人一起创业。2020年,我们因为发展的需要,需要扩建基地,考察了几个省市后,选择回到我的家乡——嘉兴海宁盐官镇。”王天云坦言,选择返乡有几个原因,一是嘉兴位于长三角中心,交通便利;二是当地园地资源丰富、产业政策好;三是嘉兴作为消费者的集群地,市场机遇大。
得益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和村镇领导的信任,王天云和团队搭上了城乡融合的快车。从桃园村第一个百亩基地开始,逐渐有了第二个、第三个……团队也在一个又一个基地的运营中,和当地建立了信任。
“新一代的农创客,需要拿得起电脑也下得了地。”论坛上,王天云表示,面对农业同质化竞争、产销协同难的问题,团队基于用户的需求每年都在不断迭代创新,围绕产品、内容、服务,通过大数据及智能系统提升竞争力。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体系,也在家庭园艺行业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以商引商,我们也把上下游7位农创客邀请到了盐官,抱团发展。”王天云介绍,与村集体的合作,从最初的“一地三金”,到后来和村集体联合成立新公司,共同经营,目前团队已与5个村实现了长期合作,每年反哺每个村集体收益100万元至700万元不等,解决直接就业200人,带动农户400多家。
在乡村4年多,王天云也感受到了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村里有了书店、咖啡厅、健身房,团队的年轻人也陆续在本地买房定居。我们不仅成为了城乡融合的获益者,同时也是见证者和推动者。”王天云说。
三位宣讲人的故事,正是嘉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缩影。
20年来,嘉兴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径,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2023年,嘉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关口;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3元,居全国336个城市首位,年均增长11.03%;城乡居民收入比1.53:1,全省最低,“统筹城乡看嘉兴”成为嘉兴一张闪亮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