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3日讯(记者 徐健 解亮 周琳子)“拼字当头,敢为人先”。在很多人眼中,温州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创新”。
2002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温州调研时,着重讲了“创新”: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他嘱托,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
正是这次温州调研,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推进创新需要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层面着力,为温州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并贯穿引领温州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温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这些年始终将如何续写创新史作为“题眼”,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从全国最早探路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到龙港作为全国最早的撤镇设市试点,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区域实践,到涵养温州人“文化基因”激发久久为功的创新生态……在对创新不断的求索中,铺陈出一幅幅新景象。
聚焦共性问题
勇当改革创新“探路者”
凭借“四千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创造了一个个“全国第一”,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进入新时代,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温州,依旧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不断用创新为发展开拓新路。
民营经济是温州最大的优势,却也是温州续写创新史必须聚焦的最大变量。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一全国都在关注的共性问题,温州以制度创新,在全国最早探路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
瑞安企业浙江中远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在温州搭建的“两个健康”直通车上反映,每年要申请上百件鞋外观设计专利,本地没条件,送去外地申请周期又过长,鞋产品作为快消品实在等不起。
企业的“一件事”,拨动了温州市委、市政府针对“一类事”施策。不久,温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驻瑞安工作站正式落户,像中远鞋业这样的当地企业,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办理专利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授权还从6个月压缩至7个工作日。“温州打造的‘温暖营商’品牌,确实暖了企业的心。”刘杰事后感叹。
企业温暖感知背后,是“两万”行动、“帮企云”平台、96666服务热线、企业服务中心、行业企检服务中心、“两个健康”直通车等“六位一体”为企服务体系在发挥作用。政府以“看不见”的涉企问题全闭环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看得见”的服务。特别是去年4月以来,温州亮出企业拿地“不找书记亮数据、不找市长看市场”口号,创新出台“数据得地”预评审工作机制,截至目前累计为178家优质中小企业供地5119亩,破解了企业发展空间限制。
先行探索如何为全省乃至全国作示范?温州在全国率先为“两个健康”立法,出台《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推动“两个健康”温州实践向制度层面跃升。同时,由温州市政府等共同起草、发布浙江省地方标准《“两个健康”评价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两个健康”发展情况统一衡量标尺。探索6年来,累计有50项制度成果、87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全省推广。近3年来,温州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如果说经济领域的改革创新带来城市之兴盛,那么行政领域的突破创新,则为城市蜕变探出了新思路。
用40%的人员编制,能否有效承接100%的县级权限事项?龙港市做到了。
龙港作为全国第一个“镇改市”,用5年时间探索“市管社区”、构建“模块化”组织等改革模式,成为全国唯一实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县级市。
为了解决改革后,基层“一对多”“职能重叠”“人少事多”等现实问题,全国首个规范“市管社区”的地方性法规——《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获批实施,政府依法将95项服务性、事务性乡镇职能事项下放社区,“清单式”梳理服务事项,为龙港探索社区赋权赋能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5年改革,龙港这座曾经的农民城迎来发展新机:90%以上基层矛盾就地解决、连续两年GDP增速居全省前5。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蒋泰维认为,龙港的制度创新成果,不仅体现在自身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城市繁荣发达,更在于构建“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城市治理体系,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
探索创新联动
想尽办法创造新优势
没有优势,就想尽办法创造新优势,这是温州一直拥有的气质。
随着对创新这一“最大内涵”理解愈深,温州克服要素制约等不利因素,针对产业迭代、布局新赛道需求,招才引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地处浙南区位受限,温州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便是资源、人才从何而来?
擅长“无中生有”的温州,再次出招。自2019年起,温州连续5年高规格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为科技创新厚植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发来贺信。
办会以来,先后有300多位诺奖得主、中外院士等顶尖科学家参会,每年跟随他们脚步纷至沓来的各类人才达到20万人次,并推动726个科创平台和项目落地,激活了温州产业、科研发展。
温州也借大会的溢出效应,打造68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实施大孵化器集群战略,累计建成面积530多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团队)6600多家、集聚创新人才5万多人,不断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乐清电气集群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当地电气企业集中的乐清经济开发区内,西交大雁荡山电气研究院、乐清长三角电气工程师创新中心、温州大学乐清工业研究院等一批地方与大院名校共建的创新载体格外显眼。它们正为企业源源不断输入科研成果,承载着产业发展的新期待。
身处集群的加西亚电子电器有限公司,依靠一款植入了芯片和传感器的物联网智能微型断路器产品,跻身细分领域领头羊行列。“比如对老龄社区住户的用电习惯生成用电画像,一旦实际用电情况与画像对比产生变化,就会自动报警。”该企业研发总监穆甲凯介绍,随着产品竞争力的提升,目前他们的微型断路器产品出口数量已跻身全国第三。
在温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还在持续激发新活力。比如产业链创新构建,温州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五大新兴主导产业均由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一链一策,每条链都构建起了“重点实验室+院校研发机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苍南县引入三澳核电项目,重点发展核电关联产业;洞头区打造海上风电零碳产业园;温州湾新区聚焦储能电池领域,相继招引落地储能设备制造、电池新材料等项目……温州新能源产业近两年发展迅速,吸引“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超过4800亿元项目落地,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未来3年将实现“末端受电”向“能源输出”的历史性转变。
针对当前市场上数据不敢交易流通问题,嗅觉灵敏的温州人,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先行区——中国(温州)数安港,构建起一套数据市场化交易流通体系和技术路径,上线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应用场景“第一单”、开出数据资产确认登记“第一单”,成立安全合规专家委员会,构建全流程合规审查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打消顾虑,让沉睡数据不止“活”起来,更安全地“跑”起来。
数据显示,近两年,温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3%;今年1至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
构建创新生态
传好发展的接力棒
找不准部门,找不到领导,往往是群众反映问题时最头疼的事。不久前,瓯海区社会治理和城市运行中心接到了潮启四季小区业主们反映办不下产权证的问题,经该中心匹配,很快向相关部门和属地街道发送预警单10份、快响单3份,并由值班的区领导直接协调处理。该中心集中入驻全区所有部门管理指挥中心的线下人员,线上数据集成融通,从受理、接访、调解到诉讼实现全流程管理。
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套名为“瓯海的一天”的治理机制创新改革,将全区一天中发生什么、怎么处置、处置怎样,以系统思维整合,构建全闭环智治模式,让中心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起点,更是终点。
创新为实战实效服务,激活了区域治理新优势。据统计,该中心接收的各类事件办结时限平均缩短40%,综合分析与指挥调度时间缩短近半。
大胆谋划、守正出新不断的背后,是永葆敢为人先、基于文化自信的创新生态。
创新之火花,源自坚定破难的初心。
温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戏曲形态“南戏”的诞生地。但很长一段时间,戏从温州来的史实与认知停留在学术圈。如何让南戏广为人知?温州通过打造“戏从温州来”文化品牌,探索南戏文化从挖掘、研究、展示、传播,到传承、戏旅融合的创新链条,系统塑造“南戏故里”文化金名片。
文化创新让从古戏台走来的南戏,越唱越新:2023年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开办33年以来,首次走出北京,来到温州录制;鹿城区复原了南宋时期南戏创作与演出中心,打造全国首个戏曲生活市集“九山书会·大宋戏仓”;为了更好保护传承,温州还为保护本地现存最古老的地方传统戏种永嘉昆曲立法。
创新之澎湃,源自允许试错的包容。
企业急着用地,供地因手续有缺项迟迟未能完成,先审批还是先等手续完善?苍南县资规局在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时,通过多次会商研判,决定容缺审批地块出让。事后,苍南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牵头尽职免责联席会议讨论认为,干部在容缺审批中,初衷是为推动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且经办同志没有牟取私利,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决定给相关负责人予以容错。
在温州,这并不是个例。温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生态需要合力维护,秉承实事求是原则,大胆探索推进容错纠错工作,正是为了帮助党员干部指出症结、研究出路、消解压力顾虑,让他们轻装上阵。
创新之生态,源自温州人精神的弘扬。
温州人精神是长期奋斗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如何激励这股精气神,支撑温州续写创新史?通过深化“温州学”研究,挖掘永嘉学派内涵,出版《温州大典》首批成果,温州不断涵养“文化基因”,以文化创新为温州人精神持续注入由“善创业”向“善创新”转变的新内涵、新底气,传好事关温州发展的接力棒。
当前,我省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温州也正通过大力实施“强城行动”,全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向着成为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的“双万”城市目标出发。温州市委表示,要让“敢为”成为干部鲜明特质,让“敢闯”成为基层火热实践,让“敢干”成为企业胆识气魄,让“敢首创”成为群众最美风采,让创业激情、创新活力、创富梦想更加澎湃。
创新 浪潮奔涌而来。“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这是历史的回音,更是新时代的温州强音!